學佛應發展「勝欲」
●直靜


民國二十四年七月,太虛大師在浙江的嘉興楞嚴寺,講「楞嚴大意」,共分六個項目。其中第一項是「佛法與人生意欲」,演述佛法對於欲望的觀點,是「非縱欲,非節欲,非絕欲」,學佛要伏斷劣欲,以發達勝欲。茲將太虛大師的觀點,謹整理如下:

「意欲」是一種「傾向和願望」的精神作用,眾生相續不斷生長發展的原因,即由意欲來發動。

欲界眾生,有男女、飲食、睡眠等各種欲望。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世界各國的聖賢豪傑,對於意念欲望的發展或制止,有不同的主張與見解。大致可分三大類:

(一)縱欲說:西洋的近代文化,對於意欲,放縱它任意流行,不加阻止。鼓勵儘量的發展意欲,滿足人類衣食住行的各種需求。所以主張征服自然,戰勝自然,發展科學,創造出各種物質文明。

(二)節欲說:中國儒家及各國賢人聖哲,有很多不主張縱欲。認為要在相當的限度內,以禮節及各種規範來節制,不使意欲氾濫。

(三)絕欲說:中國道家及一部分宗教家,還有印度數種學派修行人等,藉由修禪定求解脫,認定人類的意欲,乃是使精神擾動不安寧的主因。對於意欲,強烈主張斷絕,以求超脫。對於欲界眾生的飲食、男女等欲望,根本上否定其價值,認為應超出欲界。因此修世間禪,色界天四種禪定、無色界四空天的四種空定(包括無想定、非非想定),即四禪八定,希望能超越到色界、無色界。而小乘佛教中,聲聞、緣覺二乘人的修行,重視自己的解脫,出離三界,斷絕意欲,證到無生,入小乘涅槃,也是屬於絕欲說。

大乘佛法,對於陋劣的欲望,強調要降伏並漸次斷除。放縱陋劣的染污欲望,會危害法身慧命,因此要究竟除斷。無漏清淨殊勝的意欲,同樣也屬意欲,如果加以節制,會妨礙心性的開發,故應善巧引導擴充。

唯有大乘佛法圓融無礙,力求伏斷染污的劣欲,發展殊勝的清淨意欲,故能成就法身般若大悲大願。

【圖說】大乘佛法,力求伏斷劣欲,發展大悲殊勝的清淨意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