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讀不厭】
師恩罔極
●醒公


民國七十五年夏曆三月初五,雪公示寂。隔年,徐老師醒民撰〈師恩罔極〉,緬懷追思。文中詳述親近雪公後,於研學修道,於處世度化,無盡之獲益。今值雪公往生三十五周年之際,重登此文,續享雪公化育。(編者謹案)
【圖說】自遇恩師以後,全力從師學儒學佛,從前那種茫無所歸之感逐漸消失,代之則是身心平安,以道自勵。

雪公恩師歸西安養,至今已屆一周年。這一年來,民常憶師往日慈悲教化,夜間作夢,又常見師於夢中。回憶愈久,夢見次數愈多,愈覺師恩無盡,不能悉付言筌,今只略舉恩德數條,藉表思懷於無既。

有生最感幸運

如果有人問民,汝自有生以來,何事最感幸運?民當不思而答,即是忝為師門弟子。猶憶未入師門之前,因為久作流人,以致身體羸弱,心情煩悶,每逢假日,便到海邊,或到山上,極目望遠,望到夕陽西下,而煩悶依然不解。

自遇恩師以後,即在臺中安寓,工作之餘,全力從師學儒學佛,了解中華文化博厚高明,佛法中尤有當生成就之法。於是從前那種茫無所歸之感逐漸消失,代之則是身心平安,以道自勵。試思人世有何幸運以與此相比,此種幸運全為師賜。

必須由學入道

民少年在家鄉,嘗讀一些儒經,流落瀛洲以後,因感人世滄桑,乃讀《老子》、《莊子》,以及內典經論,希求心靈慰藉,但所閱讀既無系統,又只當作學術研究,所以煩惱起時,並無克制之功。後蒙恩師指點,必須由學入道,方得受用。

民即請示,如何方能入道?師說,學儒從學天命而入,學佛從學因果而入。不知天命,不能守道不移。不知因果,不能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尤其修淨土法門,唯有深信因果,方能老實念佛。民遵師示學習,果獲大益。

須提疑問求解

民既聞法,獲悉世間萬法無常,縱然詩如李杜,文如韓歐,皆無助於了生死,因欲廢書,專心念佛,求得生西左券。師即告誡,上智下愚,單持名號,不起分別心,皆能成就。汝非下愚,亦非上智,不學教理,何望有成。而且淨土宗是大乘法,必須度化眾生。不學教理,如何度眾。民遂提起精神,學習經教。

師則循循誘導,不時提示,除令常隨聽經,又為指定專書研讀,包括佛經儒經文史等。讀後須提疑問求解。如無疑問,師便提出問題令民解答。師問皆是書中隱微之義,甚難解答。例如《阿彌陀經》,民將祖師《要解》、《疏鈔》等研讀再三,又作筆記,信無難題,然師每問皆出乎民之意外,以致無一次能解,因此不免沮喪。師說,《阿彌陀經》可謂是小《華嚴經》,含義無盡,答不出,不足為怪,但須下苦工夫學。

師如此鼓勵後,再提示,令民再研究,直到問題解決為止。民在當時甚以為苦,但後來方知,如此學習,進步最快,受用最多。

恩師善巧度化

從師學道,由淺而入,沒有太難太易之感。例如學儒,雖然聖人境界彌高彌堅,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師則教以敦厚人倫,注重禮節,由此希賢希聖,因而人人可學。

又如念佛,早晚持名以外,餘時皆打妄想,甚至造業,如此焉能念得一心不亂?如果二六時中念佛不輟,今無一人能行,師遂依據《楞嚴經》開示學者,早晚功課念佛,平時得暇,即須憶佛。憶是口不出聲,心中想佛,心想佛時,心中有佛,妄想即轉為淨念,惡業自然不造,善業自然奉行。此即正助雙修,可以伏惑,可得一心。如此念佛憶佛,人人可學。恩師度化,善巧方便,由此可見一斑。

須以仁慈為懷

師常訓示,學儒學佛,要學仁慈,見人造惡業,受苦報,就要憐憫眾生未受道德教育,致其良心遭受汙染,即思如何以儒以佛改善人心,期使世間共業共轉。如果不能共轉,亦是天命使然。但仍須盡其在我,多向世人弘揚中華文化,多講因果輪迴事理,使其潛移默化。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世尊明知眾生業力無邊,甚難改變,仍說無邊佛法以改之,這都是出於仁慈之心。

吾人學孔子、學世尊,務須以仁慈為懷。師教《詩》、《書》、《易》、《禮》,講《華嚴經》,一直講到歸西始止,最後還教弟子一心不亂。師辦慈善事業,救濟急難病苦,畢生不懈。此即仁慈之實踐,永為諸弟子示範。

續享恩師化育

事師數十年,聞言教、見身教、好學者、穎悟者,各有成就。民愧愚魯,不知勤學,負師厚望太多。每憶從前春風化雨,今已杳然,不禁妄想時光能以倒流,續享恩師化育。此想雖妄,或可是真,昔聞時空本是假相,果能破假,則師往日音容笑貌仍在眼前,現在亦無十萬億佛土之隔。惟民深慚視覺茫茫,尚求恩師在常寂光中放光照應。


後記:文中小標,由編者所加。
【圖說】蒙恩師指點,必須由學入道,方得受用。學儒從學天命而入,學佛從學因果而入。(雪公題贈墨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