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談深信因果.一
●淨益


筆者按:一〇六學年度,末學受邀於蓮社學期間講座開設「行解相應──生活中的佛法」專題,共分為四講,茲將學講之內容加以修訂,整理為文稿,以供養讀者。本文為第一講。
【圖說】印光祖師箴言
一、前言:系列講座概介

每個人的學佛因緣各不相同,然而無論從何種法門入手、無論是老參抑或新學,都必須時常自我勘驗:我的解門知見是否正確?我的行門踐履是否踏實?末學個人於初學佛時,較喜好聽聞與思惟教理;近年來則漸漸體悟到,自己所聽聞的佛法必須在生活中落實,才能有親切的受用。所以本系列講座不談高深的教理,而是以「行解相應──生活中的佛法」為主題,願與大家在這方面共同學習、成長。

印光大師曾在〈復蔡契誠居士書三〉中,為淨土行者在世間法與出世法上的修學,提示了三十二字箴言:「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八句話十分精要,可以做為我們畢生修行的根本依歸。

末學以印祖開示的法要為核心,將此系列講座規劃為四個子題:第一講首先談「深信因果」,能深信因果,自然能做到「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未來三講,則將會與大家一起依次探討「敦倫盡分」、「發菩提心」「老實念佛」三個子題。就各講涉及的範疇而言,第一講涵蓋了世間法與出世法;第二講重在世間法;第三、四講則偏重出世法。

今天的主題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談深信因果」,讓我們一同釐清因果這個觀念的內涵,並檢視自己是否能在日常生活中具體落實所學,獲得佛法的實益。

二、因果的重要性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第二表的丙表,已經為我們指出,一切事物的生起,皆不離開因、緣、果。以一棵樹的長成為例,「因」如種子,「果」如這棵大樹,「緣」則如陽光、空氣、水分、肥料等。而所謂因果,即是因緣果的簡稱。

心理學中有一個溝通分析學派,創始者伯尼(E.Berne)認為,人出生以後受父母及環境影響,從小就寫定了一生的生命腳本(Life Script),此生命腳本決定了一生所發生的大小事。佛法所談的因果,其實是更徹底的「生命腳本」,佛陀告訴我們,生命不只有此世,還有過去與未來,在生命的長流中,我們所造作的業因,若遇到助緣,將會招感果報,從而展現為各式各樣的生命故事。「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無論是造作苦因、承受苦果的凡夫;或是栽培菩提種子、成就無上佛道的聖人,都不出於因果之外,所以要明白生命的奧秘,就應瞭解三世因果。

因果的知見對於佛弟子十分重要。《觀無量壽佛經》中提到欲求生極樂淨土者,應該修三種淨業,其中第三條即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印光大師弘化佛法,也一再強調因果的重要性,他說:「現在欲救護國家,應從根本做起。根本為何,即確信因果是。如洞明因果之理,而又篤信實行,則世道人心,自可挽回。」又云:「現在人的對證藥,唯因果為第一。……無論何等根性,因果淨土,為必不可不先講究也。」相關的開示,在《印光大師文鈔》中俯拾即是,可謂苦口婆心,不厭其煩。而雪公太老師所訂定之臺中蓮社社風十條,第三條即勸勉蓮友「深信因果,多積福德,勿爭名利。」另在內典研究班的班訓中,也特別提醒弟子「因果自應深信」。

既然因果這麼要緊,那麼如何才算是「深信」呢?事實上,要對因果徹底相信,只有洞見一切諸法之來龍去脈的佛陀才辦得到;對我們凡夫而言,只要能將心安住於聖言量,遇境逢緣時提醒自己善思惟、不動搖,就稱得上深信因果了。

三、關於因果的幾種迷思

未能深信因果者,很可能落入以下幾種迷思。

(一)德福不一的迷思:世人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有福者未必有德,往往迷惑不解。例如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中,即舉顏淵有德卻貧困早夭、盜蹠作惡卻得享高壽為例,質疑天道不公平。造成此種迷思的原因,乃是不明白因果通三世的道理(詳下文),而只看此生現在的果報。

(二)為善不真的迷思:歷史上有一些闢佛的儒者反對佛教的因果之說,他們的理由是,道德的目的必須純粹,因果之說會讓人為了獲得善報而行善,造成為善之心不真誠。事實上此種推論是十分勉強的,假使因果存在的事實,必然妨礙行善之心的純粹,那麼菩薩又如何做到三輪體空呢?

(三)不落因果的迷思:許多人都聽過野狐禪的公案。有一位修行者在百丈山修行,學僧問他:「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他回答:「不落因果。」從此墮落為野狐身五百世,直至遇到百丈禪師,開示他「不昧因果」,才豁然醒悟。這一字之差,正是因為不明白法性空寂之中,因果絲毫不爽,才有此種執理廢事的觀念。

若要避免上述迷思,必須認清佛法因果律的真實內涵。

(待續)
【圖說】《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