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為生死緣
●淨照


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楞嚴經》)

蕅益大師云:「飲食乃生死第一增上緣也。」我們生存世間,幾乎人人,天天都靠飲食維生,飲食不是為了生存嗎?怎麼反成了生死第一增上緣?太顛覆一般人的看法了﹗且看佛法如何剖析。

四食長養諸根

眾生為求活命,須有「段食、觸食、思食、識食」等四食。此四食,如何資養有情眾生?《阿毘曇毘婆沙論》說:

「段食」,將食物分段,吃入肚裡會變壞,藉以長養身體。

「觸食」,心識對色聲香味觸法等物質,生起「柔軟、細滑、冷煖」等觸感,而生喜樂,以此資益六根。如看電影、欣賞戲劇,乃至賭博、遊戲等,終日不食也不覺飢餓。

「思食」,心識想著可愛境界,生起希望,而能潤益六根。如飢渴時,到有飲食處,望見飲食,有所希望就不會死。孔子「發憤」研思,可以忘食,即是此例。

「識食」,阿賴耶識能支持有情生命,執持六根不壞,故名識食。如地獄眾生及無色界的眾生,皆用識食執持身體。

思食令生希望

「思食」,如何能安住身心?謹引經教所述,以示思食「能令諸根長養」。

世親菩薩所造的《俱舍論》,提到一則實例。從前有一位父親,遭遇飢荒,想到其他地方謀生。自己已飢餓不堪,還有兩個年幼的孩子,想要一起帶去,但是體力實在無法負荷。所以就用袋子盛滿灰燼,掛在牆壁上。安慰兩個孩子說是「麨囊」,布囊裡裝著炒熟的麵粉。兩個孩子望著布囊,心中燃起希望,生命延續了好一段時日。後來有人到家裡來,拿下布囊打開,兩個孩子看到布囊裡裝的是灰燼,「望絕便死」絕望而死了。

第二則實例,有一次在大海,眾多商人搭船遭遇海難,船損壞了,食物都掉到海裡。這時他們看到遠處有堆疊的泡沫,好像是海岸。商人們便希望快點靠岸,得以維繫生命。等觸及到泡沫時,知道不是海岸,商人「望絕便死」絕望而死了。

《俱舍論》另引一則在《集異門足論》所說,在大海中,如魚、龜、鼈等眾生,登岸產卵,將卵埋在砂內,然後回到海中。幼卵若常常思念母親,便不會腐爛壞掉;幼卵如果忘了憶念母親,便無法存活。龜卵因思念母親而有希望,於是滋長種種有漏果報。

四食皆老死緣

《俱舍論》引佛說:「四食,皆為病癰、箭根、老死緣故。」四食能使身體化膿、壞死、腫脹,令眾生生起貪瞋癡的箭根,能令人衰老而死。眾生「因父母和合而有其身,飲食為緣而命得住」,故飲食實為生死第一增上緣。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感慨「粥飯二時,是雜用心處」,早午兩餐飯,心最為散亂,不易用功。

但是凡夫不容易斷絕飲食,每天必須飲食,可以出世間的五食──「禪悅食、法喜食、願食、念食、解脫食」(注),使世間四食漸轉淡泊,借以修道,助成淨業。


【注】出世間五食
(一)禪悅食:以禪法資益心神,得禪定樂。
(二)法喜食:聞法歡喜,增長善根,資益慧命。
(三)願 食:發四弘誓願,欲度眾生,斷煩惱、證菩提,以願持身,常修萬行。
(四)念 食:常憶持所得出世的善法,心存定意,護念不忘。
(五)解脫食:修出世聖道,斷煩惱業縛,不受生死逼迫的痛苦。
【圖說】海龜登岸產卵,然後回到海中。幼卵若常常思念母親,便不會腐爛壞掉;如果未憶念母親,便無法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