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靈山寺結七念佛,為臺灣首創。諸位參加佛七,要各存恭敬心,存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
參加佛七,有新同修舊同修,念佛必須明白佛理。佛理可以淺說,但是意義其實都是無窮無盡。參加佛七,未得一心者,佛法的淺理,縱使聽聞百遍,也不為多。
參加佛七,第一必須知道為何要結七念佛?如何在家念佛?在此處結七念佛,不為求福報。求世間福報,並非佛的本意。釋迦牟尼佛宣說《阿彌陀經》,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佛的本意是為度眾生,使念佛眾生命終時,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了脫生死。可是往生西方,須具相當的條件。
要生西方淨土,必須依佛的教化,必須依經語,如《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得一心不亂,往生才有把握,不得一心不亂,往生無把握。
命終時,雖有人來助念,但這是幫助命終者,能提起佛號。故不得一心,不能往生。至於「全由助念,即得往生」,經典未曾有此說。我們自問:念佛得一心否?諸位得一心與否,彼此皆不能知,我能知道。已得一心,可以看出來。一心想得,也不能得,為何?因為有見思惑就不能得一心。七日念佛,可斷見思惑,斷了見思惑就是阿羅漢。請問:我念佛七日,能斷見思惑嗎?見思惑未斷,不得一心。
末法修普通法門,皆不能了生死。修淨土宗念佛法門,雖不斷見思惑,也有往生的辦法。明教理的人,念佛七日可斷見思惑。如不能斷見思惑,另有帶業往生的方法。帶業往生,也是一心不亂。
見思惑在心中,便會終日打妄想。有真工夫,能斷妄想。若不能斷除妄想,也要降伏住。伏住不起妄想,即得一心,可得往生。伏惑,則是一心不亂。
修普通法門,命終時,若見思惑競相而起,又將墮入六道。修淨土宗,命終時,雖有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念佛者仍要伏住惑,使惑不起現行。往生後,惑起現行,就不須懼怕了,有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見思惑自然不起現行。
修念佛法門,要正助雙修。正功夫是念佛,助功夫是六度萬行。蕅益大師說:「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正功夫、助功夫都是念佛。一天二六時中,要淨念相繼,這在叢林寺院可以辦得到。在家人只要有朝暮二課,其餘時間須工作。在家人的朝暮二課是正功夫,為時甚短暫,很難得一心,必須多修助功夫。
助功夫,最簡要者為凡事不欺騙人,不惱害人。若具足而言,可依十善業修行,凡身口意業與十善相違者,要勉強制伏,使它不起。與十善業相違背者,稱作十惡業。惡業起時,就以佛號制伏它,此即是伏惑。平日要注重這樣修持,不要說這功夫甚淺,圓教十地菩薩,還須修十善業!
諸位依此修行,十惡業起時,就以佛號伏住。果能如此,明年來此打佛七,必有效果。如皮球,壓伏則沉,不壓伏則浮起來。若能洩去球中的氣,再壓以鐵板,球便不再浮起了。若不洩去球中的氣,只壓鐵板,也可把球弄破。球中的氣,比喻見思惑,若能抽掉氣,又壓鐵板,球便不再吸氣了。
最後以一偈作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