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風遍普陀
●藏密整理


【圖說】普陀山,孤峙海中,歷代有眾多求生淨土的大德,在此精修念佛法門。

普陀山,梵名補怛洛伽山,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陀山名,出自《華嚴經》,善財童子,第二十八參時,觀音菩薩的說法處,在浙江舟山群島的一個島嶼。普陀山,孤峙海中,氣候溫和,風景奇特。

觀音與大勢至菩薩,在極樂世界,輔佐阿彌陀佛弘化。自宋朝開始,就有眾多求生淨土的大德,在普陀山精修念佛法門。茲列舉數位大德,以見普陀蓮風普扇之一斑。

真歇了禪師《淨土說》

南宋的真歇清了禪師,被譽為普陀山禪宗始祖,在所撰《淨土說》有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淨土,同歸一源。」因此,普陀山各宗僧人也多兼修淨土法門。

宋、元、明各朝,普陀山以修禪為主,清代以後,因有淨業僧人居修,淨土宗才在普陀山,有較大的發展。

履端法師《林樾集》

明代萬曆五年,皇宮內侍明鳳,來山建朝陽庵,篤修淨土。明末,履端法師建林樾庵,以修淨業,融禪、淨於一爐,著有《林樾集》,

明末抗清名將張煌言為他作序。文集中有《海觀白香山繪西方極樂世界圖引》等詩文。

昌茂法師《萬善同歸集》

道光九年,定智法師住持普濟寺,二十三年為慧濟寺丈席,退院後隱居茅廬,靜念彌陀,冀登蓮邦。

當時另有一位昌茂法師,字在經,於積善堂出家,終身供奉阿彌陀佛及地藏菩薩,見人就談因果,勸修淨土,歸依者上千人。他嘗刊印佛經數種及《萬善同歸集》,弘揚福慧雙修、理事齊進,以自他兩力求生淨土。《淨土聖賢錄續編》有記載他的往生事蹟。

無著老人興法雨寺

立山法師,別號「無著老人」,於同治九年閉關伴山庵,日禮《華嚴》。同治十一年春,信真和尚率眾叩關,請主持法雨寺。不到數年,凋敝不堪的法雨寺,得以百廢俱興。後為專修淨業,於清涼岡麓建常明庵。光緒十年,無著老人退居庵中,念佛不輟,決志西歸。又訂定庵內二時課誦,二時念佛,永為常規。置稻田三百二十二畝,作為常明庵大眾的資糧。曾開示門人說:「淨土一法,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聖下凡,皆當修持。汝輩恪遵毋廢,若有廢者,非我弟子。」可見其用心良苦,度有弟子數十人。

化聞法師,即立山法師剃度的弟子,出任法雨寺住持。化聞法師又傳弟子達四十多人,臨終結跏趺坐,安詳生西。光緒十九年,化聞法師北上京城,為法雨寺請大藏經,事畢拜會在京的印光大師,並邀至普陀山,在法雨寺藏經閣,前後修持三十八年。

【圖說】化聞法師,入京請藏經,邀印光大師到普陀山,在法雨寺藏經閣,前後修持三十八年。
開霽法師《西方樂四十八詠》

開霽法師,在化聞法師座下剃度,並付予衣缽,著有《僧家竹枝詞》、《西方樂四十八詠》、《極樂歌注釋便蒙》各一卷。開霽法師在《僧家竹枝詞自序》,中說:

「今時出家易,僧眾愈多,真衲愈少。無論鄉曲小廟,除應酬經懺外,不知修行為何事,宗教律淨,杳焉不聞。師無以為教,弟子亦無以為學。即通都大邑,名山巨剎,亦往往重外而輕內,捨本而逐末。以集緣興造為急務,置身心性命為緩圖。」

又說:「計惟有念佛一門,十方諸佛所共贊,歷代祖師所共勸,橫超三界,帶業往生,人人可行,圓頓直捷。」戮力弘揚淨土宗。

慧源法師受記於定智尊宿,光緒年間,歷任弘法寺、普濟寺主持,曾建三間丈室,作為禮佛誦念修持。光緒二十年,退居靈隱寺,光緒二十四年春染病,作「這個皮囊臭,在世終非久,一句彌陀佛,直向西方走。」一偈,說完偈子,便趺坐而逝。

玉峰法師《念佛四大要訣》

玉峰法師,一號戀西,咸豐十一年來普陀山,隱居慧濟寺近三十年。因閱讀《淨土十要》,有如遇見明燈,再覽幽溪大師《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愈增法喜。自此嚴持戒律,一心念佛,自行化他。誠敬懇切的復刊各種大乘經律、淨土妙典,僧俗隨從而化者甚眾。

玉峰法師自發心後,直至臨終,日持佛號六萬聲,早晚回向,寒暑無間,永為定課。每作開示,言辭痛切,聞者流淚。臨終,合掌猛力念佛數百聲而寂。次年,二月十五日荼毗,現出諸多祥瑞,緇素數百人共同親見。著有《專修法門解謗》、《西方合論原序》、《石經圓滿恨心自策》、《淨土十要密藏指南贊》、《念佛四大要訣》等。今謹摘《勸利鈍各修偈》抄錄于下,以供參閱:

奉勸利根智慧者,應當日夜看經教;
看通一切妙法門,到處弘揚將恩報。
或宗或教或戒律,切莫執一令人笑;
以此功德願往生,上品上生必先到。
奉勸鈍根障重者,應當念佛休看教;
佛既慈悲勸念佛,急急須求西方到。
方合彌陀經中義,方合六方諸佛言;
方得臨終心不亂,方得彌陀現其前。
憶蓮沙門《楞嚴開蒙》

通智法師,別號憶蓮沙門,平生志在《楞嚴》,行在淨土。日課佛號三萬,晨持《大悲咒》,以一尺香為度。嘗對學者說:「禪宗名為教外別傳,淨土實為教內真傳。」光緒三十三年四月,合掌念佛而逝。著有《楞嚴開蒙》十卷,復刊《彌陀疏鈔》及其他淨土經解多種。

真達法師《阿彌陀佛百頌》

天臺曉柔法師,曾著《淨土證心集》,清代中期也曾居普陀山,為僧眾所推崇。

三聖堂真達法師,曾作《阿彌陀佛百頌》,歌頌阿彌陀佛功德,弘揚淨土法門。後來建上海太平寺為三聖堂下院,並在蘇州靈巖山寺得印光大師的幫助下,建為專修淨土法門的道場。

印光大師《文鈔》

印光大師,光緒十九年,遷居普陀山法雨寺,在寺精研佛學,嚴持戒律,專修淨業數十載。力倡淨土法門,強調信願念佛,求生淨土,為三根普被的應機法門,末法眾生捨此,莫由出離生死。主張以恭敬心、深心信願持名念佛,並敦倫盡分,閉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為往生資糧。皈依弟子遍天下,對佛教影響極大,歿後被尊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有《印光大師文鈔》及《文鈔》續編、三編,《嘉言錄》、《菁華錄》和《印光大師全集》行世。

當時又有天臺高僧幻人、諦閑等法師留居普陀,提倡「教宗天臺,行歸淨土」,對近代淨土宗的傳播有較大的影響。一時普陀山修淨者群集。

光緒三十四年,鶴鳴庵監院文蓮法師及弟子廣通法師創「念佛會」,提倡念佛求生淨土。今庵殿外尚存《淨土勝會碑》,上鐫四百多位善信芳名。清末又組「萬年念佛會」於常明庵,祈求「十方檀越,信心愈隆,同入佛會,同念佛名,同生佛土,同生佛道。」

清末民初,慧濟寺內設「淨土關」。民國間,伴山庵建「每年四月打一佛七」為自行化他之規,並勒石。碑石至今尚留在新建大殿廊下。

重建西方淨苑

一九九三年,重建西方淨苑,由妙善和尚主持,現是普陀全山專修淨土的道場。淨苑以蘇州靈巖山寺為模範,制定了《念佛堂規約》十二條。規定進堂者,「二六時中,惟佛是念,惟淨土是求」,規定寺裡僧眾「除公務或疾病者外,大眾一律參加」,堅持每天坐香淨修。全苑皆以《念佛堂規約》為準繩。

蓮宗道風,在普陀山重現,專修或兼修念佛法門者,隨處可見。

後記:本文,出自林克智居士〈祥和灑脫之路 教史篇〉中的後半部,原段落名「淨土宗在普陀山的傳續」。因匯集齊備,論述有益淨土行人,故略事整理後刊出,以供信願念佛人,策勵精進。
【圖說】西方淨苑,專修淨土,以蘇州靈巖山寺為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