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求學治學與教學的精神
●孔德成


我們知道,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教育家,而他本人也是一個勤學的人。

孔子的求學

孔子自己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篇〉)

又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

又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述而篇〉)

又說: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篇〉)

〈述而篇〉記載說: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由此可見,我們印象中的「天縱之聖」,實在是由苦學而得到聖人的境界的。

孔子的治學

孔子的治學是:

〈為政篇〉: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八佾篇〉: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這都是求真的,客觀的。

孔子的教學

孔子不但勤於求學,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推行普及教育的第一人。在孔子以前,教育為貴族所專有,只有貴族階級才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到了孔子,他以「有教無類」(〈衛靈公篇〉)的觀念,開創了我國教育史的新頁,使一般士人及平民階級,從此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

他並且有「誨人不倦」(〈述而篇〉)的精神,和「循循善誘」(〈子罕篇〉)的態度。孔子重視學生自己的意志,如宰我問三年之喪:

宰我說:「期已久矣,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其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

曰:「安。」

「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陽貨篇〉)

孔子基于孝道,是主張三年之喪的,而宰予是不主張三年之喪的,可說是有背於孔子的主張的,孔子不但沒有予以申飭,並且遂其本人意願。只是不當著他的面,不以為然而已。

可見孔子對學生,是相當重視對方的意見的。所以孔子才能有「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孔子世家》),這正是孔子致力於教學的成果。


(摘自《孔德成老師講演稿集.孔子的生平與思想》)

【圖說】孔子以「有教無類」的觀念,使一般士人及平民階級,獲得受教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