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公云:「學儒從學天命而入,學佛從學因果而入。」不知天命,不能守道不移。不知因果,不能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尤其學淨土法門,唯有深信因果,方能老實念佛。
三國的高僧康僧會,為人高雅有識量,專心致志,好學不倦,明解三藏經典,博覽儒家六經。當時南方的吳國剛剛接觸佛教,佛法尚未普遍流傳,康僧會發願要在大江以南建寺弘法。根據《佛祖歷代通載》,他曾以儒佛所說的因果報應,度化吳國的皇帝孫皓信奉佛教。謹將這段因果的對話語譯如下:
吳國孫皓即位後,改年號為甘露元年,並且下令普遍毀壞神廟祠堂,連佛教寺廟也被波及。有大臣勸諫說:「先帝(孫權)由於康僧會至誠禮佛,感得一顆佛陀舍利降臨的瑞應,而創建佛寺,因此,不可毀壞佛寺。」(註一)
於是,孫皓派遣張昱去詰問康僧會,提出許多難題。康僧會論之以理,辯辭機鋒,銳不可當,張昱不能折服他。回朝後,張昱以康僧會才智高超,報告皇帝。
孫皓便召見康僧會,問道:「佛教所說的善惡報應,可以說來聽聽嗎?」
康僧會回答說:「賢明的君主,以孝慈治理天下,就會感應赤烏(瑞鳥)飛翔以及老人星(注二)出現。以仁德化育萬物,就會感應甘美的泉水湧現,生長出美好的稻穀。善行既然有瑞應,惡行也一樣會有報應。所以暗地裡作惡,鬼神可施加懲罰。公然地作惡,人們可施予懲罰。
《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詩經》說:『豈弟君子,求福不回』,和樂平易的君子,求福有道,不邪不奸。這些雖然是儒家經典的格言,也就是佛教的明訓。」
孫皓又問:「周公與孔子的學說,既已闡明了這個道理,何須佛教?」
康僧會回答說:「周公與孔子不願深入議論因果的道理,只是約略提示事物淺近的跡象。佛教不僅僅止於淺顯的講說,還周備詳盡地闡明要義。兩者都是勸人為善。聖人唯恐善行不夠多,陛下為何嫌善行太多而下令毀棄呢?」
孫皓無話可回答,因此停止毀壞佛寺。
有一天,孫皓命令皇宮侍衛進入後宮整治園林,在地下挖出一座黃金做的佛像。孫皓命令侍臣,將金像放置在污穢的地方,使佛像蒙受不潔,並以此取笑為樂。不久,孫皓全身發腫,痛得晝夜呻吟。
占卜的人說:「觸犯神明,即使去廟裡祈禱,也沒有效用。」
宮中有一位信奉佛教的人說:「何不向佛祈求降福呢?」
孫皓抬頭仰視問道:「佛是大神嗎?」
信佛的人答道:「佛陀有不可測度的威神,與神相比,有如天淵之別。」
孫皓醒悟說:「我因為褻慢佛像,受此報應。」於是親自奉迎佛龕,供養佛像,並請康僧會說法,懺悔罪業。
康僧會為他開示高深微妙的法要,並取《菩薩本業經》中的一百二十願,分為二百五十種具體行事,讓孫皓在日常行住坐臥中,增添善良的意願,還為他授五戒。孫皓的病,因此痊愈了。此後,孫皓禮拜康僧會為師,崇奉修飾佛寺。
印光大師說:「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若無因果,則善無以勸,惡無以懲。現當末劫,欲挽回世道人心,必先提倡因果報應,生死輪迴。」世間聖人所說因果,辭簡義賅。出世間聖人所說因果,至為詳盡。上智人深信因果,得以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中下之人,曉得作惡必得惡果,行善而得善報,也可勉強為善。即使窮凶極惡的人,也會怕因果報應而不敢為惡。
當今之世,各地災難頻仍,學佛念佛人,為了自度度他,應深信因果,自身止惡修善,老實念佛。以期修得個人的共中不共,祈願大眾迴心去惡,共業共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