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響心鐘,餘韻悠長──
淺談蓮音學苑的生活
●李宛白


【圖說】《佛祖統紀.智者傳》:「聞擊鐘磬之聲,能生善心,能增正念。」
緣起

從有記憶以來,時常聽到一句話:「在大專時期,一定要參加過講座、齋戒。」不僅來自家父,更多的是在大學時期,常跑各校社團社課,臺上師長也是如此鼓勵學子。

升上碩一,正式進入浩瀚的中文學術研究課程,佛學研究亦是納入在中文系中。佛法浩如煙海,琳瑯滿目的領域,到底要研究什麼,是身為研究生必經的思考課題。於是,在學校的社團信箱中,翻找到了女齋的報名表,決定給予自己一段沉澱時光,尋找研究方向。

因緣和合

去年寒假,爆發了新冠疫情,講座師長決議停辦一次。每年的寒暑假,參加講座已成習慣,沒有講座,生活頓時失去了一些色彩。然而,在收到齋戒錄取通知的那一刻,這些色彩其實並沒有不見,實則轉換形式,以齋戒的方式回歸了,進而發現那將是另一種體驗。

各種印象深刻的第一次

從一月底到二月八日,齋戒近十天的日子。平常出門前總要想各種穿搭、妝容,但在齋戒,不用煩惱這些。一上山,就被老參學長帶去更換羅漢褂,真正實現眾生平等,不應有分別。平日,總覺得要認真保養皮膚,才不會那麼快顯老;殊不知,在山上每天的五堂功課,就是很好的保養流程。晚上十點就寢,早上三點半起床準備上大殿做早課,人的身體在子時,應當是休息的,才能讓身體好排毒。除此之外,過午不食,與午睡養息後的八十八佛,加上每日的早晚二課,也暗合中醫「身動心靜」的觀點,身體健康與心靈健康,自然能養出好氣色。

另外,這段日子,我們是沒有手機的。為了讓我們能將心安住在學習上,在上山的那一天,我們就得將手機交給知客保管。第一次手機離開這麼長時間,回想起來,上山之前的生活,平板、手機不離身,這近十天的日子,手機不在自己身上,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衝突。平常我們在傳訊息,字裡行間的遣詞用字,需要格外的斟酌、小心,若不注意,可能鬧出笑話,又或者傳送方無心,接收方有意的狀況。沒了手機,很多塵勞自然也能暫且放下,內心清閒了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上山便體驗了燃臂香,在統計數量時,寫下三個。三個香塔在手臂上,看著師父用打火機點燃,心裡默念佛號,看著香塔一點一滴的燒盡。因有佛號的加持,香灰灑落在皮膚上的觸感,僅像是針灸般地微觸感,並不覺得痛。關於燃臂香,在《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的〈復丁福保居士論臂香書〉中有提到,如來於《法華經》、《楞嚴經》、《梵網經》等大乘經典中,稱讚燃臂香是苦行,以此供養諸佛,可對治貪心。

臨近圓滿日,有徹夜叩鐘的活動,有登記的學長,平均分配時段,一聲聲直到清晨。據《佛祖統紀.智者傳》所載:「聞擊鐘磬之聲,能生善心,能增正念。」當鐘聲入耳的當下,洗滌如同渾水般的雜亂內心,歸於平淡清澈。這一聲聲鐘響,也敲醒內心的鐘聲,餘韻悠長,安住浮躁的心,寧靜平和。

後話

圓滿日下山,打開手機,訊息顯示999+,回覆完公事後,手機就被擱在一旁了。有了女齋近十日的訓練,手機的使用頻率降低很多,也減少許多散心雜話。

十天的學苑叢林生活,上山前擔心是否會不習慣許多規矩,其實都是多餘的,身心自然會隨著時間而習慣。從擔憂到寧靜,彰顯了環境的重要性,身邊不是八卦而是學術教理,不是懶惰成性而是共同完成打掃工作,一同禮佛做課,彼此珍惜共修美好時光,也是如此,心靈富足。當心靈沉靜時,許多順不清的理路思緒,就在此時靈光一閃。

雖然目前女齋就參加這一回,但實則是別樣的體會。每當思及女齋種種,如同茶香回甘,依舊期待再次眾緣和合,擁有上山學習的機緣。





【前期連結】登訪「臺中佛教蓮社」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