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成器──
經典如何轉化成智慧.上
●藏密

【圖說】須達長者聽到佛法僧,身毛為豎,像盲人遇良醫治好眼疾,見到世間色像,那般驚喜。

方東美先生,前臺大哲學系教授,著《哲學三慧》,他在書中說:「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乃哲學境界之層次,哲學工夫之梯階。聞入於思,思修無間。哲學家兼具三慧,功德方覺圓滿。」聞所成慧淺,思所成慧中,修所成慧深,所以聞思是為了「修」,為完滿的哲學智慧作準備。而這三慧實源自於佛法。

三皈依,為進入佛門首要調整的心態。凡夫滿懷五欲六塵,學佛則要一心歸命於佛法僧。歸依佛法後,須深入經藏,以求智慧如海。具有佛法智慧,乃能自利利他,故蕅祖云:「增益三慧,以證實慧,乃名道人。」起心動念合於道,則行事舉措不違佛法,故《遺教經》云:「若人有智慧之照,雖是肉眼,而是明見人。」

三慧者,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三慧如何增益?《辨中邊論》歸納有十種方法,先從「書寫、供養、施他」做起,再來是「諦聽、披讀」聽聞,然後「受持、開演、諷誦、思惟」領受思惟,最後是「修習」以所聞所思的佛法修治煩惱。

聞如何成慧?由耳識聽聞聲教,心常愛樂,使簡擇的智慧得以生長。如孔子反覆熟讀《周易》以至「韋編三絕」。又如孔門大哲子路,聽聞孔夫子講《詩經‧雄雉》的「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一個人不嫉妒、不貪求富有人家,這樣的人怎會不善呢?子路聽了終身誦之,終生奉行「不忮不求」的善道。

思所成慧者,依聽得的文義,如理審思,於文義決定不疑的智慧得以成長。例如孔子誦習「《韶》樂」,至三個月食而不知肉味。承前熟讀《周易》,後來能作「十翼」的習《易》心得,以「樂則《韶》、《武》」教導顏淵為治國大計。

行所成慧者,由修習力,趣合真理,使佛法智慧「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一切佛法。如孔門的顏淵,「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聞得一樁善行,心即緊緊受持,使此善行依中庸之道施行出來。

聞思修三慧,《阿毘達磨順正理論》以學彩畫作喻。聞慧,如最初跟老師敬受畫本,學生依此畫本,審諦瞻相,臨摹倣效。思慧,要將畫本背誦起來,番番的思惟誦習,務必使自己習作的畫,與畫本無有謬失。修慧,要將自己的繪畫與畫本比校,使己所繪等同畫本,或是有所增益。

聞所成慧

聽聞聲教的智慧,如人喝水,沒有細嚼,隨得隨飲。初聞佛法而得聞慧者,有感於此身無始以來在生死六道流轉,未曾聽聞正法,「初得聞已,發希有心」一聞佛法,便有希有難得的慶幸。如須達長者,聽到親家翁須彌長者說:「我於明日,將欲請佛及比丘僧,故設斯供。」須達聽到「佛」的名稱,當下「身毛為豎」,驚喜問:「云何名佛?」像天生的盲人,遇到良醫治好眼疾,忽然見到世間種種色像,那般驚喜。凡夫初聞四聖諦,經中義理覺得可愛光明,聞後即得大歡喜。

如何稱作善於聽聞?得聞佛法,如饑得食,如渴得飲,寸陰無棄,不以多聞為滿足,如此才有資格稱為「佛子」。

有一位婆耶羅比丘,喜好學習各種奇技異術,他跟一位師父學佛。一天師父與客人在外宴飲,喝醉回來,靠著禪床休息。有一根床腳折毀,婆耶羅怕師父跌倒,用身體擔著床,如此一夜到天明。師父醒後,問婆耶羅在此做什麼?婆耶羅據實以告。師父感念他的恭敬心,說:「我有技術,盡當教卿,終不惜也。」當婆耶羅學完師父傾囊而授的技術後,師父為了考驗他的誠心,故意喝一碗鹽水然後吐出來,要弟子吃。婆耶羅聽完就要去吃,師父拉住他,說:「卿術已成,吉無不利。」這時婆耶羅立即想到佛的教誡,唯有「善聞從得慧」,方能聞所成慧。

民國十九年十月十五日,弘一大師五十一歲時,靜權法師在寧波金仙寺宣講《地藏經》、《彌陀要解》。弘一大師參加聽法,兩個月沒有缺過一座。靜權法師從經義演繹到孝思時,弘一大師追念母愛,天性流露,當著大眾哽咽泣涕。因聽經感動至極,他特別書寫蕅益大師的法語,做座右銘:「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一味癡呆,深自慚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文後附上按語:「庚午十月居金仙,侍靜權法師講席,聽《地藏菩薩本願經》,深自悲痛慚愧,誓改過自新,敬書靈峰法訓,以銘座右。」

聽聞佛法,如能像婆耶羅的恭敬,弘一大師的感動,聞後就有「簡擇」的智慧。若聞而無慧,則如「盆底上瀉水」,雖有聽聞而不領受,如盆底向上,瀉再多的水也裝不了。

(待續)
【圖說】聞慧如敬受畫本,審諦瞻相,臨摹倣效。思慧如將畫本背誦起來,思惟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