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對東亞的影響
●孔德成


【圖說】儒學經典成為日本唯一的教科書,大而國家的政教,小至個人立身處世的修養,無一不是以儒學為最高的依據。

在東亞社會中,受孔子思想影響最大的國家,當屬──日本、韓國、越南,以及新加坡等國家,尤其以日本及韓國兩國更為顯著。

一、日本

首先就孔子學說對日本的影響來說。《論語》一書,是記載孔子學說,與了解孔子思想的主要典籍。日本的漢學家牧野謙次郎的《日本漢學史》第一章「漢學東漸的初期」,有一段話說:

中國經書傳至日本,最早的是《論語》,約在應神十六年(晉武帝太康六年,西元二八五年)。那時的《論語》是由朝鮮百濟學士王仁獻奉朝廷的,從此《論語》在日本逐漸流行。

這是說孔子思想在西元三世紀,便已影響及於日本了。到六世紀中葉,孔子學說已經逐漸普及到日本上層社會及宮廷。七世紀初,推古天皇十二年(西元六〇四年)聖德太子以儒學為基礎,頒布十七條國家大法,其第一條「以和為貴」、第十六條「使民以時」,都採用《論語》的原句,而日本史學家把這十七條憲法,視為日本上古史的國家基本法,由此可知,孔子思想與日本立國精神,有著極密切的關係。

從七世紀到九世紀末期,為了更有效的學習中國文化,日本曾派遣了十三批的官員、留學生到中國來,最多一次有五百人。並且,在七世紀中葉,實施有名的「大化革新」,幾乎完全承襲中國唐朝的典章制度,也因此具備了統一國家的規模。

八世紀起,文武天皇大寶元年(西元七〇一年),頒布「大寶律令」,開始設立大學並祭祀孔子。每年春秋二季,在大學行釋奠禮,典禮儀式,完全採用中國標準。從此,儒學經典成為日本唯一的教科書,大而國家的政教,小至個人立身處世的修養,無一不是以儒學為最高的依據。

十四、十五世紀,宋儒朱子、明儒王陽明之學,先後傳入日本,由德川時代到明治維新,朱、王學說在日本並稱顯學。明末,中國大儒朱舜水先生流亡日本,深得源光國、德川家康叔侄所尊崇,待以師賓之禮,朝野奉為「國師朱公」而不名。德川所撰《大日本史》亦在朱舜水指導下完成,本於孔子的春秋大義,為日後尊王攘夷,諸藩一統,歸政天皇,奠下基礎。明治維新之所以順利成功,實拜德川二百年太平之賜。可謂無德川之治,即無明治維新;而無朱舜水之教化,亦無德川之盛世。

至於朱子、陽明二家學說之在日本,據日本哲學史家宇野哲人《中國近世儒學史》,盛稱朱子「集古今之學說為一貫……其博學多識,實可謂古今獨步,其影響於天下後世,尤其對於日本影響之大,更毋庸贅言矣」。他又稱王陽明「其影響於日本思想史上添上一大光彩,不遑縷述」。日本史學家安岡正篤,也肯定「陽明學,為明治維新運動之新血脈」。

朱熹、王陽明、朱舜水等人,都是中國宋、明時代的大儒,他們的學說都旨在闡揚孔子思想,亦極為日本人士所重視。緒方竹虎曾說:「孔子學說,是日本歷史之柁,順之則興,逆之則亡。」橫井小楠更明白的說:「明堯、舜、孔子之道,盡西洋器械之術,何止富國,何止強兵,兼可布大義於四海。」孔子思想學說對日本的影響,於此可見一斑。

二、韓國

韓國與中國國土緊鄰,所受孔子思想的薰陶,極為深切。韓國文化唯一的來源就是中國,中國文化東傳日本,便是以韓國為橋樑。因此,韓國自古即從中國輸入經典,採用中國文字,學習中國制度;可以說是東方各國中,受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一個國家。

韓國與中國的交往,早在西元前一千年,中國周代武王的時候。在西元前一〇九年,漢武帝將朝鮮北部,收入版圖,前後有四百多年。在四世紀末期,朝鮮開始有學校的設立,這是儒學在朝鮮發展的新紀元。

在六世紀初,深受孔子學說教化的圓光法師,由中國回到朝鮮,以儒家精神為本,創立代表韓國國魂的「花郎(Flower Youth)魂」。八世紀初,朝鮮留學生,從中國帶回孔子和孔門弟子的像,並開始祭祀孔子。十世紀初至十四世紀末,是對中國更積極和模仿的時代,譬如:實行科舉制度,採用中國的官服、普遍設立學校等,不但吸收了中國文物制度,對於人民的生活,也用儒學作為規範。

自十四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更在全國普遍修建孔廟、書院,以孔子學說教育人民,因此人材輩出。像十六世紀,就出現了兩位傑出的理學家──李退溪(滉)和李栗谷(珥),都是研究朱熹之學者。退溪有「海東朱子」之稱;栗谷人稱「東方之聖人」。同時又有鄭霞谷(齊斗),力倡王學。朱、王之學,風行朝鮮,極受重視。到現在,退溪之學,在韓國仍極具影響力。

韓國社會受孔子思想影響之大,也可以從祭祀孔子儀式之隆重而看出。祭孔典禮每年分春秋二季舉行,都由韓國最具歷史的成均館大學主辦,並由國立國樂院,擔任祭樂的演奏。

總之,由於韓國與中國,在地緣關係上密切,交通既早,交往又頻繁,各時期的統治者對孔子非常尊崇,因而韓國社會,所表現的儒家精神,非常明顯,這也可以說明孔子思想對韓國社會影響之深遠。


【圖說】韓國祭孔典禮,每年分春秋二季舉行,都由韓國最具歷史的成均館大學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