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別人不折本
●行健


好問而並數十人之聰明才智於我,猶如燃數十盞之燈,自然於天下之事理無不明矣!

學與問,原本同等重要,而提問更要緊。孔子曾稱讚舜喜歡請教別人,審察淺近的言語。孟子讚揚舜能捨棄己見,聽從他人的意見。人要習善,除了發問,還能從那裡取得?既知都要從發問而得,方肯無所不問。

聖人皆謙虛好問

「大禹聽人說一句善言,就向他下拜。」由問而得聞善言則拜謝,可見大禹向比不上自己的人請教而拜謝,他得的益處不是常人比得上的。周公有聖人之才,是聖人周文王的兒子,聖人季歷的孫子,聖人周武王的弟弟。一家人共聚一堂,都是聖人,還有什麼不明白的事理?但是周公「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髮」,吃一頓飯多次吐出口裡的食物,洗個頭多次握起頭髮,接待賓客,惟恐聽不到別人的良言,或有所疑來不及請教人,他就是如此謙虛好問。

孔子是至聖,也向老子請問禮的內涵,向郯子詢問國家官制;進入太廟,每件事都要問清楚;所以孔子是很好問的。曾子稱讚顏回說:「雖有大才能,仍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自己博學多識,仍願向孤陋寡聞的人請問。」顏子是復聖,也如此好問。

好問集眾人才智

我根據幾位聖人的作為推究,得到一個道理。譬如在大廳堂點一、二盞燈,就只能照亮一、二席地,不能照亮三、四席地。如果點亮數十盞燈,大廳內就沒有照不到的地方了。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像一、二盞燈的光明,怎能照遍天下的事理?若好問,則可集合十個人的聰明才智在我身上,好比點燃十盞燈。如果更好問,就能集合數十人的聰明才智於我一身,猶如點燃數十盞燈之光明,照亮整座廳堂,對於天底下的事理就沒有不明白了!

聖人初生時,聰明才智不超過凡人十倍,後來為何能超過常人百倍?因為他好問,集合多人的聰明才智於一身,他的聰明才智便增長廣大。這是很顯然的道理。

有愚蠢魯鈍的人,腹中無一點學問,卻自認才學已超過別人,自誇自負而不屑於向人請教。唉!實在是可嘆可惜!

不肯請問怕人笑

在高賢良友的面前,我向他們請教,他們會針對我所問闡釋說明,讓我受到開導和啟示。如果我沒有懇求教導,他們如何知道我欠缺何種學問,所疑惑的是何種道理?即使想教導我,又從那裏指導傳授?所以,天底下沒有不問就曉得的道理,更沒有不問而別人會主動教導的道理。

無奈學問淺薄的人,雖然有所不知,能力也做不到,但是怕被有學問的人嘲笑,即使不知也心甘情願,不肯向人請教。天底下的事理無窮無盡,舜、禹、周公、孔子及顏子等人尚且有所不知和疑惑,他們都願孜孜不倦地向人請問,何況是我們平凡人!

如果認為請教人就是委屈自己尊崇對方,那大禹的聽良言就下拜,這是何等屈辱啊!如果怕人笑我問的太淺,那孔子問官制、問太廟的祭器物品,不都是淺近的問題嗎?如果怕人笑我所問的對象庸俗,那大舜向製陶、捕魚和農夫請教,他們不是一般庸俗的人嗎?降低自己向卑下的人請問,聖人都不避諱。

高人賢士不嘲笑

聖人尚且不隱諱有所不知的短處,我們何必怕人取笑而避諱自己欠缺的短處!況且高人賢士一定不會嘲笑人,會取笑人的一定是沒有才能、沒有學識、沒有見識的平庸之輩。

(見清代唐彪《讀書作文譜》)

【圖說】孔子是至聖,也向老子請問禮的內函,向郯子詢問國家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