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公恩師教範
●徐醒民

【圖說】雪公講到斷惑的難處時,便開示惟有持名念佛,可以當生成就。

前 言
民國七十五年四月,雪公生西,醒公如稚子之失慈父,哀情正殷。醒公暫不講書,細述雪公之生平教範,藉與同學共勉,告慰恩師,刊於《明倫》一六五期。今醒公亦隨雪公神歸淨域,蓮友哀情正隆,特重刊此文,以勵道業。(編者謹案)

恩師雪廬老人於七十五年四月十三日歸西,臺中蓮社論語講習班課程即告停止,諸生日夜為師念佛。直到六月八日公祭之後,始於十日恢復上課。當時諸位同學哀情未減。民復自憶數十年來從師求學,無論世法出世法,賴師誘導,猶如稚子之不離慈父。豈料如今,師竟遠去西方,失怙之痛,亦難自抑。於是暫不講書,且述師之生平教範,藉與諸同學共勉學業,庶可告慰恩師於蓮邦。但因心情未能平和,惟恐言語不達原意,是故撮述這篇短文,望能有所補正。

聖人的優美文化

師畢生以弘傳文化為急務,故在講學時,經常提示,我中華民族繁衍綿延,歷史悠久,賴其保有優美的民族文化。此優美的民族文化是由歷代聖人傳授下來,後由孔子集其大成,整理而為《詩》、《書》、《易》、《禮》,以及撰作《春秋》等,稱為儒學基本經典,亦即我固有文化的精華。到了後漢,傳入佛法,歷代迻譯經論,彙為三藏,與儒學相得益彰。儒參佛法,可聞孔子之言性與天道。佛法由儒奠基,因而盛行大乘教化。相輔並進,溥利群生。

可惜現代有一幫人盲從邪說,毀謗儒佛,以致民族文化遭劫,人心迷惑,是非不明。師抱悲天憫人之懷,以弘儒弘佛為職志,期以儒佛大道真實復興文化,改善人心,使國內外人皆能去其苦厄。

雪公闡述儒學重點

儒學博大精深,義蘊無盡。師多年闡述,針對時需,大約注重以下幾點:

一是「勉立大志」。儒學最簡要的體系,即《論語.述而篇》所記:「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四句話有本有末。包括中華文化之全體。簡言之,志於道,據於德,是修學聖人的原理。依於仁,游於藝,是表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功。師講《論語》此章,特別詳明,並勉學者,儒以成就聖人為最高境界,學儒必須立志學聖人。

其次,「師弘人倫教育」不遺餘力。常說五倫十義是民族團結與個人希聖希賢之本,且為宇宙間的真理。例如水火木金土,雖是無情之物,但其相生相剋的關係,便有子報父仇的倫理在其中。人類不講倫理道德,連無情的物質都不如,那裏還有人文可言。所以學儒必自敦倫盡分。

三者「必須樂天知命」。人在世間,辦事不盡是一帆風順,修道亦多障礙,雖是孔聖人亦常感歎其道不行,然而孔子不灰心,而且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終為萬世木鐸,覺起人心。如非樂天知命,何以致此。因為惟有知命,方能造命。所以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此理,師亦經常提示諸生。

四為「修學方法」。《論語.雍也篇》記孔子之言:「博學於文,約之於禮」,師以此示諸弟子,學問要博,既博則須約歸於禮。依《禮記.曲禮》所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他如倫常、政治、軍備、祭祀、婚喪、教法等,非禮皆亂。因此,師特編撰一本《常禮舉要》,學者習之,自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最後一點,儒以「博學多能貢獻社會」,自應有所依據,此即孔子所說「據於德,依於仁」。惟其依據仁德,所以凡事皆能利國利民,亦復自利於修道。師於此義誨之諄諄,為弟子者應當奉行不渝。

雪公講經教學重點

師來世間,即為弘揚佛法,度化眾生。但因值此末法時期,邪魔外道擾亂正法,日益猖獗,以致眾生聞法倍增困難。師憫苦惱眾生,所以幾十年來,講經教學,特別注重以下幾點:

首為「勸發大心」。佛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執,則證佛果便如就路還家。然而迷昧眾生難信本有性德,尤其在末法時期,惑於邪說,更難起信。師以悲心與善巧方便,本諸大乘諸經,勸喻學者,認識固有家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以取無上正等正覺為理之當然。

次以「人格為學佛的基礎」。師常示諸弟子,釋尊是以人身成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亦在人間證果,足見人身非常尊貴。吾人學佛決不能虧損人格,否則人身不保,何能成佛。

三者,無時不「勸學者深信因果」。因果是因緣果的簡稱,無論是因是緣是果,都非常複雜。一切世間,一切事情,皆是因緣所生法,任何大學問家也不能完全明白,果然完全明白,便是《華嚴經》所說的世間解,世間解就是佛號。佛有微細智,故能看清因緣果。凡夫看不清,唯有依據佛所說的法則去研究,淺近的因果可以研究明白,深遠的因果雖研究也不能了然,必須深信佛言,佛言就是聖言量,真實可靠,信得愈深,愈能開智慧。師以此理開示學者,旨在期望學者真實受益。

其四,師講諸經,「無不指歸淨土」。講《華嚴經》時,常說《華嚴經》是大《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小《華嚴經》。講其他經論,講到斷惑的難處時,便慈悲開示聽眾,惟有持名念佛,可以當生成就。師如此指點,實依祖師與諸經了義暢佛本懷,深研經論祖語,可得明證。

最後,師常指示學者,佛教「以慈悲為本」。菩薩了知四生有情,六道含識,皆是多劫親眷,睹其眾苦煎迫,輪轉三塗,為了拔苦與樂,應該興慈運悲,本大乘精神,犧牲一切,普度眾生,同登覺岸。為弟子者對此指示尤當永遠奉行。

儒佛義理汪洋無際,恩師慈悲亦無涯涘,上述幾條,如海一漚而已,然而由此可見儒學成己成物,佛法自行化他,各得其純,圓融無礙。弟子依此原則,想見師在世時耳提面命的情景,精進修學,願以仁慈濟世。師在常寂光中會當含笑護念。


 
【圖說】優美的民族文化,由歷代聖人傳授下來,後由孔子集其大成。
【圖說】雪公講《論語》,勉學者,儒以成就聖人為最高境界,學儒必須立志學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