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極樂勝境圖》的因緣
●謝懷毅

【圖說】試著將寶樹、宮殿、樓閣和人物的服飾,畫得更接近現代,希望能令大眾感到親切歡喜。

久藏心中的感觸

早在三十年前,末學恭讀《觀無量壽佛經》到第四觀寶樹觀時,看到經文──七重行樹,高八千由旬……,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光色無量。種種描述高廣不可思議的境界時,末學感到非常驚訝。相較之下,娑婆世界顯得很粗劣,眾生也非常渺小。

那段時日,正值為事業、為養兒育女而繁忙,也沒想很多。經過多年的努力,等經濟狀況穩定,提早退休後,開始到臺中市佛教蓮社聽課,跟師長們學習儒佛之道。漸漸對淨土三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有機會看了一些古代和近代畫家們,所繪畫的極樂世界圖。發覺他們都擅長人物的描繪,大多以正報為主,依報只約略帶過。西方三聖在中央,前後兩旁聖眾雲集,其中有小孩、比丘、女眾。建築、服飾延續了隋、唐的風格。似乎成了一種宗教畫的特別藝術。末學心中漸漸有了一些想法。

展現極樂的清淨莊嚴

釋迦牟尼佛深知,眾生障深慧淺,在說《阿彌陀經》時,為了讓眾生起歡喜,先宣說依報種種莊嚴,次說正報阿彌陀佛及人民,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多有一生補處。接著勸勉大眾生信、發願、持名、求生淨土;而依正二報的莊嚴殊特,在《無量壽經》裡講得更詳盡。

末學反覆參考五種譯本後,決定參照這兩本淨土經典,從中擷取大眾所熟悉,又具代表性的重要元素,應用油畫技法將文字轉化為立體圖像。末學試著將寶樹、宮殿、樓閣和人物的服飾,畫得更接近現代,希望能令大眾感到親切歡喜。

又魏譯本提到──聲聞、菩薩、天人,咸同一類,因順應他方,固有異名。四十八願中,第二十一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所以圖中人物形貌衣著,皆如佛無差別。除了等覺菩薩和佛略為高大,衣服也稍有不同,以做區別。

佛菩薩為師為友

此圖,希望能更貼近經文所描述情境,呈現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後的諸上善人。在眾寶莊嚴的環境中,或圍繞著佛,聆聽親切慈祥的法音,或打坐、或經行、或到他方佛國供養諸佛。也想逼真的描繪極樂世界的依報,如寶樹、樓閣的高大莊嚴,花、鳥、流水的優雅律動,黃金鋪地的平整寬廣與光明。還有高廣藍色天空上,閃耀光明的寶羅網和飛行的宮殿。

極樂世界廣大無邊際,菩薩聖眾不可數,七寶莊嚴無倫比。末學只能取其一隅,象徵性的描繪──往生極樂佛國的眾生,花開見佛後,沐浴在佛、菩薩的慈光中,生活在殊妙的環境裡,自在的修行,身心自然的淨化,定慧不斷的增長。希望能呈現彌陀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愉悅自在,清淨光明的氛圍。

破除對極樂世界的誤解

但願修習通途大乘法門的行者,看到此圖中阿彌陀佛與諸大眾的神聖莊嚴、萬物的光明殊特後,不再認為淨土法門,只適合無知識的人和老太婆。也希望一些把「極樂」兩字,誤解成享受五欲六塵極致快樂的人,見了此圖後,了解「極樂」是超越一切世間欲樂的法喜,心靈自然湧現,慈悲與智慧的法樂。此外,世人聽到阿彌陀佛就聯想到死亡、送葬,內心感到恐懼不安,末學希望他們有緣見到這一幅畫,能將不安轉為喜樂。

有緣者同生極樂國

祈願有緣見到此幅圖畫者,皆能歡喜接納,深信發願,真切持名,求生淨土。具足善根福德,蒙佛接引往生後,必能親睹極樂佛國依、正二報的勝妙境界。


後記:

在漫長的繪畫過程中,色彩的調配與光影的變化頗有難度,特別感謝許、詹兩位老師多次的指導協助,讓畫面的色彩變得更豐富協調與明亮。也非常感激諸位師長及蓮友們的鼓勵指導。由於這麼多的善因緣匯合,末學才能不斷突破瓶頸完成這幅圖畫。

祈願有緣見此圖者皆能受益,借此拋磚引玉,未來能有更莊嚴的極樂世界圖出現,接引更多眾生發願修習淨土念佛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