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歐陽內翰第一書〉,北宋蘇洵,寫給時任翰林學士歐陽修的一封自薦信。文中一段,敘述學文章的經歷,值得後人學習。蘇洵說:
我年少時不好學習,二十五歲才知要讀書,和士君子交往學習。晚年,又未能刻苦磨礪實行,效仿古人,看到同輩都不如自己,於是覺得自己可以了。
後來作文章愈感困難,就讀古人文章。開始覺得古人言論,與自己有很大的不同。常常反省自己,覺得自己的文章,不應只停留在這種狀態。於是把過去寫的文章幾百篇悉數燒掉,取《論語》、《孟子》、韓愈以及其他聖賢的文章,正襟危坐,整天閱讀,前後花了七八年。
剛讀裡頭的內容,只覺惶恐。再研究文章的外相,更覺驚駭。時間一久,讀得更精細,胸中豁然開朗,似乎明白了,好像他說話本來就該是這樣的,但我還是不敢提筆也這樣寫。時間更久後,胸中想說的話更多了,不能克制,試著寫出來。以後又再三地讀誦,只覺文思泉湧,寫出來尤其容易,然而還不敢自以為是。
「讀書,讀書」,書要出聲朗讀,方能細味精熟。朱熹在〈滄洲精舍諭學者〉云:「予謂老蘇,但為欲學古人說話聲響,極為細事,乃肯用功如此,故其所就亦非常人所及。」蘇老泉想學古人說話聲響極細微之處,才肯「取古人之文而讀之」,用功七、八年,所以他的成就非一般人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