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訓以格人非──
《陰騭文廣義》原序譯
●唐孫華撰
●淨 照譯


《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善人家一定有許多福報,為惡人家遲早會遭受災禍。《書經》說:「作善,降之百祥。」行善,上天必定會降下許多福祉。《左傳》說:「禍福無門,惟人所召。」禍與福並沒有定數,都是人心所感召的。由此可知行善的得福,作惡的受禍,這是宇宙中必然的道理。

儒釋道三教的宗旨,沒有不同。儒者聽到因果之說出於佛教,於是將《書經》的「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順著正理而行,就得吉祥,反之,逆道而行,就凶多吉少,這是如影隨形,如響應聲。類似這些因果道理的事,儒者都歸屬於佛門。儒者認為人死了以後,不再有來世,善惡不一定都有報應。而肆無忌憚的人,更是樂得做個小人。

文昌帝君,示現聖賢之身,為眾說法,寫了一篇《陰騭文》,以教導讀書人。文章一開始就說:「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表明人生一定有來世,不曾「斷滅」,色身雖滅,但識神不滅。接著又說:「如我存心,天必錫福。」如果能像文昌帝君那樣的存心,上天一定會賜福。闡明為善為惡一定會應驗,因果纖毫不爽。

到了篇末,直接明白地說:「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堯去世後,舜仰慕三年,吃飯就看到堯的影子在羹湯,坐著就看到堯的影子在牆上,如此念茲在茲地恭敬效法。獨處時謹慎不苟且,走路不愧對自己的影子,睡覺不愧對所蓋的被子,光明磊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由此更可看出文昌帝君的救世苦心,真誠懇摯。這些不都是我們學儒的人應當恭敬反覆實行、不敢不做的嗎?

清朝周夢顏,博覽儒釋道三教的經典,中和百家的言論,解釋其中文句,細密有條理地分析文義。又能推衍擴大未盡之意,發明前所未聞之理,掃盡迂腐的庸碌言談,大破管中窺物的狹小見識。滔滔不絕,十萬餘字,書名叫《陰騭文廣義》。

蕭頌僖先生讀後非常欣喜,可惜當時全書雕版刻印不到一半。他便發起募捐,得到顧受祺、金堯封、羅允枚等先生的共襄盛舉,又蒙清河兄弟,相繼完成此事。

印書工作完畢後,周安士先生要我寫一篇序。我讀完《陰騭文廣義》,讚歎:「您這麼做是垂示教訓,糾正世人的錯誤。我們縣裡的諸位先生,捐資以成人之美。善人與善人相遇,互相配合補充,更顯出各自的長處與光彩。但願見者聞者,親自勉力實踐,互相教化勸導,蔚成風氣。不讓帝君寶訓,只是空言。將來能依此寶訓成就德業的,將不只是這二三位君子,我深切企盼。」江蘇婁東唐孫華撰。

【圖說】文昌帝君,為眾說法寫「陰騭文」,教誨士人。


【前期連結】我的毛病被罵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