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麁隨分塞飢瘡
──略談印祖飲食──
●藏密


飲食於人日月長,
精麁隨分塞飢瘡;
下喉三寸成何物,
不用將心細校量。
──南宋慈受懷深禪師(注)
(相片居中者為印光大師,左一為關絅之,左二為趙樸初,右一為黃涵之,右二為屈文六。)
【圖說】民國二十五年,十月六日,上海各界迎請印祖,主持護國息災法會。

關於三餐主食,印光大師有一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推崇麵食,對豆子、豆油也特別提倡。他提出,保養的辦法,並不是像世人尤其現代人這樣,山珍海味、人參鹿茸的大補特補,而是應以合理的素食配合寡欲的生活方式,這對現代人來說無疑是重要的啟示。

吃麵食精神健壯

印祖是陝西人,習慣麵食,後來雖駐錫以米食為主的南方蘇州,印祖仍喜用麵食饅頭。他在〈復蔡契誠居士書〉,極力推崇麵食。印祖說:

先後天衰弱,當以善於保養為事。若欲靠食物滋養,食素人宜多吃麥。食麥之力大於米力不止數倍。

光吃了麵食,則精神健壯,氣力充足,音聲高大。米則只可飽腹,無此效力。麥比參力尚高數倍。有錢人服參,乃是錢無處用,故作此消耗耳,非真能補人。
一個人的身體,若先天欠佳、後天衰弱,保養則尤為重要。印祖以自己的親身體驗告誡眾人,若想靠食物滋養,吃素者應該多吃麵食。吃麵產生的力量,遠大於吃米飯。印祖吃了麵食,精神更覺健壯,氣力充足,說話聲音高大。和吃麵相比,吃米飯則僅有飽足感,對氣力、精神沒有太多的滋養。麥子對身體的作用,甚至高於人參許多倍,所以有錢人吃人參,那是有錢無處花,故以吃人參消耗錢,不是人參真能補人。
吃麥力大何須血肉
又大磨麻油,亦補人。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力道退半。人但知香,實則是焦味耳。蓮子,桂圓,紅棗,芡實,薏米,皆可滋補。豈必須血肉,方能滋補乎。總之皆不如麥之力大。如不能吃,則兼帶著吃。久則自知,亦自好吃矣。

芝麻油,北方叫麻油,也可以補人。這種油屬於半乾性油,根據製作工藝,有大磨、小磨之分。現在人喜歡吃的是小磨麻油,因為更香。印祖指出,這種香味其實是焦味,營養價值比較低。蓮子、桂圓、紅棗、芡實、薏米也可以補人,何必要吃血肉濃羹呢?蓮子、桂圓等這些東西,都沒有麵食好。如果不習慣專吃麵食,可以兼帶著吃,時間長了就知道效果,也就喜歡吃麵食了。

饅頭日日當飯吃

倪文卿居士,民國十九年,赴蘇州報國寺拜見印祖,後因病吃不下飯,只能勉強嚥下麥食饅頭,他感覺不能吃飯很難受,家眷更趁機勸他開葷。印祖得知倪文卿居士病了,不能吃飯,還能吃麥飯饅頭,印祖即安慰他:「不足為病,又何須求中西醫醫治乎?」又提醒:「汝之病,不算大病。香灰水服之,或可好。即不好,何必定要吃飯?麥粥比米粥養人力道大,饅頭乃北人日日當飯吃的,又何足介意!」吃米粥不如吃麥粥,饅頭也可日日當主食。

民國十一年,印祖因印經事到上海,暫住太平寺,上海知名居士如施省之、王一亭、黃涵之、關絅之等,經常前往問法。有一天,關絅之居士請印祖吃齋飯,印祖不答應,關居士一再祈請,印祖才勉強同意,但囑咐:「只需高粱饅頭一盆、炒豆腐渣一盂而已。」宴席上,關居士特別加此二物,以示順從師訓。

留饅頭一角擦碗

竇存我居士,在上海依止印祖,秉修淨土宗。當印祖生西後,在滬與德森法師等組織印光大師永久紀念會,並創辦弘化月刊,任主編。他在〈聞印光大師生西僭述鄙懷〉,談及印祖用齋,每頓飯吃完,印祖都會將碗舔乾淨;或者留饅頭一角,把菜碗擦乾淨後吃下;或者往碗裡倒開水,蕩滌乾淨,再用水漱口,然後喝下,惟恐輕易浪費。

印祖視饅頭為寶,有一次,一弟子送來饅頭四個,侍者遺忘,隔兩日才想起,已經壞了。侍者大為悔恨,欲自取食。大師說:「你吃是要壞肚子的,我吃還不要緊。不過以後小心,不要糟蹋施主的東西呀!」說完,就自己拿來吃了。

三餐麵食不吃點心

民國二十五年,印祖七十六歲。之前因長江泛濫,死傷無數,屈文六等學佛大德,祈請在蘇州報國寺閉關的印祖,出關主持「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會在覺園「上海佛教淨業社」舉行。十月六日,印祖出關,赴上海,參加為期七天的「丙子護國息災法會」,至十月十五日法會圓滿。

活動前,印祖給屈文六居士的信中,交代說:

光來時,當帶一茶頭,凡飲食諸事,歸彼料理。早午晚三餐,在房間獨食。早粥或饅頭或餅,只用一個。午一碗菜,四個饅頭。晚一大碗麵,茶房會說。光數十年吃飯不剩菜,故只要一碗菜,吃完以饅頭將碗之油汁揩淨。切不可謂菜吃完為菜少。此外所有絡絡索索的點心,通不用。七圓滿,亦不吃齋。即會中辦齋,光亦不同吃,無精神相陪故。

印祖在七天的法會期間,早齋用粥或一個饅頭、餅,午齋用一碗菜、四個饅頭,晚間用一大碗麵。一天三頓純是麵食,正餐之外不吃點心,也不參加額外的齋飯宴請。

食無求飽善用心力

志在出離生死者,視「二時粥飯,雜用心處」,故一概食無求飽。印祖將一日三餐簡單化,但用饅頭麵食,省下氣力,辦自家念佛道業,有餘力振筆疾書,函復十方信眾,或校勘印行佛經。

一般眾生為維持色身生命,不得已須飲食,若每日力求美食,追逐變化,以滿足口腹之欲,還有多少心思於道業?古德云:「嗜欲深者天機淺」,佛也開示「當貪飲食,不得聖智。」滿懷心思貪求飲食,餐餐飽足滿意,便懶於佛法智慧的聞思修了,距聖人智慧則漸行漸遠。



注:「飲食於人日月長,精麁隨分塞飢瘡;纔過三寸成何物,不用將心細校量。」《樂邦遺稿》、《龍舒淨土文》、《歸元直指集》等,皆做「慈覺禪師曰」。
【圖說】印祖三餐簡單,但用饅頭麵食,省下氣力,辦自利利他的道業。



【前期連結】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