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是將上等菸葉磨成細粉,加入花卉等香料,經發酵密封而成。因其略帶刺激且具特殊香味,人們吸入後有通嚏、明目、醒腦效用。清朝時期鼻煙壺相當流行,何時開始採用內畫鼻煙壺技法說法不一,或說在清嘉慶時期已有此創新技法。起初,內繪壺是在未經磨砂的水晶石或玻璃壺中作畫,因壺內壁光滑,只能簡單繪製。後來在壺內放入金鋼砂、小鐵球,和水搖晃,進行磨砂處理,顏色才容易附著。畫師使用彎曲成鉤狀的竹筆,在內壁反向創作,方能成就鬼斧神工般的藝術精品。
此器全高六公分、寬四.四公分,玻璃材質,描繪旅人行旅住宿景象。人物、建築、山石刻畫均十分精細,近壺頸處署名「寫於冬月,周樂元作」。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