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周易下經:
讀易散記──井卦六爻
☯ PDF
●自明

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井渫不食,為我心惻。」

荀爽注:「渫去穢濁,清絜之意也。三者得正,故曰井渫。不得據陰,喻不得用,故曰不食。道既不行,故我心惻。」

依李氏疏解釋。鄭氏玄謂「已浚渫也。」向氏秀云「渫者,浚治去泥濁也。」故荀氏爽云「渫去穢濁,清絜之意也。」三爻得正,濁已去也,故曰「井渫」。九二失位,未變正,故「不得據陰。」喻不見用于人,故曰「不食」。九三與上體坎應,坎為「心」,說卦傳「坎為加憂。」三已清絜而不見用,道既不行,故上應坎「為我心惻」也。

「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荀爽注:「謂五可用汲,三,則王道明,而天下竝受其福。」

依李氏疏解釋。九五乾爻為「王」為「福」,互體離為「明」,繫辭下傳「三與五同功。」五汲用三,則「王道明于天下」,而諸爻「竝受其福」也。李氏疏案語:九二失正,當變,變則下體成艮,說卦傳「艮為手指。」手持繘為「汲」。「王」謂五,互體離為「明」。三利二正,張氏惠言謂初二易位,既濟定,已為五汲,斯竝受福也。

象傳曰。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干寶注:「此託殷之公侯,時有賢者,獨守成湯之法度,而不見任,謂微箕之倫也,故曰井渫不食,為我心惻。惻,傷悼也。民乃外附,故曰可用汲。周德來被,故曰王明。王得其民,民得其王,故曰求王明,受福也。」

依李氏疏解釋。喻殷之末世,賢公侯守舊法而不見用,如微子箕子之倫是也,故曰「井渫不食,為我心惻。」惻,傷悼也。東晉張璠所謂「惻然傷道未行」是也。三爻在內,五爻在外,民外附于周,故曰「可用汲。」自外曰來,周德來被于三,故曰「王明」。上下相得,故曰「求王明受福也。」

李氏道平案語:「案:旁通噬嗑,震(噬嗑內卦)為行。井渫不食,行道之人為之心惻。噬嗑艮與巽同氣相求(乾卦文言傳文),故曰求王明,受福也。」


六四。井甃无咎。

荀爽注:「坎性下降,嫌于從三,能自脩正,以甃輔五,故无咎也。」

依李氏疏解釋。尚書洪範曰「水曰潤下。」故荀氏曰「坎性下降。」初爻无正應,故「嫌于從三。」以六居四,即是以陰爻居陰位,是為得位,故荀氏注「能自脩正。」四近承九五,故荀注云「以甃輔五。」

李氏道平案語:「愚案:初舊井與四應,初已變正,四來脩之,故无咎也。王氏(王弼)謂得位而无應,自守而不能給上,所以脩井之壞,補過而已。繫上曰:无咎者,善補過者也。故曰无咎。」

象傳曰。井甃无咎,脩井也。

虞翻注:「脩,治也。以瓦甓壘井,稱甃。坤為土,初之五成離,離火燒土為瓦治象,故曰井甃无咎,脩井也。」

依李氏疏解釋。脩,治,謂甃也。子夏傳謂「甃為脩治」是也。馬氏融云「甃為民,裹下達上。」故虞注云「以瓦甓壘井稱甃」也。泰卦上體坤為土。泰初爻之五位,五爻之初位,即成井卦。井卦上體坎,互體離。坎水和土,離火燒之有瓦象焉。四往脩初,惠氏棟云「初已正,四為脩之,故无咎。」故曰「井甃无咎,脩井也。」


九五。井洌寒泉食。

虞翻注:「泉自下出稱井。周七月,夏之五月,陰氣在下。二已變,坎十一月為寒泉。初二已變,體噬嗑食,故洌寒泉食矣。」

依李氏疏解釋。九五在上體,故「泉自下出于上為井。」周七月,夏五月也。以卦氣說,井是五月卦,與姤卦同值夏至。姤一陰初生,故虞注云「陰氣在下。」二已變正,應九五為坎,卦氣中的四正卦坎值冬十一月,禮記月令「仲冬之月水泉動。」是虞注「十一月為寒泉」也。惠氏棟謂井卦旁通噬嗑,是井卦初二變正為噬嗑初二。噬嗑有食象,故「井洌寒泉食」矣。

李氏疏案語,參同契曰「姤始紀序,履霜最先,井底寒泉。」五體乾,乾位西北。(說卦傳:乾,西北之卦也。)故曰「寒泉」。井(卦)與噬嗑旁通,噬嗑食也,于井言「食」,食亦飲也。前漢書于定國傳「食酒至數石不亂。」是「食」即飲也。飲以養陽,初三五皆陽位,故言「食」。初三在巽,巽為不果(說卦傳文),故(為)「不食」。五坎在兌口,故「井洌寒泉食」矣。愚案。井水冬溫夏寒,井于消息五月卦,故曰「寒泉。」

象傳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崔憬注:「洌,清絜也。居中得正,而比于上,則是井渫水清,既寒且絜,汲上可食于人者也。」

依李氏疏解釋。說文「洌,水清也。」故崔注云「洌,清絜也。」五為居中,九為得正,而近比于上,則是井既渫而水清,既寒且絜,汲之而上,可食于人者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虞翻注:「幕,也。收,謂以轆轤收繘也。坎為車,應巽繩為繘,故井收勿幕。有孚,謂五坎,坎,坎為孚,故元吉也。」

依李氏疏解釋。幕以覆井,故稱「」也。轆轤,圓形木,是汲取井水的起重裝置,以汲井水。收,謂以轆轤收繘而汲井水。說卦傳坎于輿為多眚,故虞注「坎為車。」轆轤,車類。應二巽繩為繘,有井收之象。古時,井不汲,則以幕蓋之。上六居井口,陰爻一畫中斷,如幕畫開為二,有勿幕之象。「井收勿幕。」王氏弼所謂「不擅其有,不私其利」者也。虞注「有孚謂五坎」者,坎卦辭云「有孚。」故孚。初二易位,成既濟定,上下相孚,故「有孚元吉」也。

象傳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虞翻注:「謂初二已變,成既濟定,故大成也。」

干寶注:「處井上位,在瓶之水也,故曰井收。幕,覆也。井以養生,政以養德,无覆水泉而不惠民,无蘊典禮而不興數,故曰:井收网幕。网幕則教信于民,民服教則大化成也。」

依李氏疏解釋。

虞注○初二失位當變,變成既濟定,故「大成也。」

干注○處井上位,汲井水而入瓶之水也。馬氏融云:「收,汲也。」「井收」者,謂汲而收之于瓶也。幕,覆也,即虞氏云「也」。井以養民之生,政以養民之德,无覆水泉而不惠民,惠而不費者也,无蘊典禮而不興教,大道為公者也,故曰「井收网幕。」网幕則教被于民,天下信之,民服其教,故大化成也。




【前期連結】井卦六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