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器,以青玉為質,高五公分、口徑十公分、底徑三.二公分,碗身有裂痕一道,為「痕都斯坦」玉器風格。玉色青綠藏淺褐色斑,深腹形圓,碗柄作人形耳,底有圈足。腹壁上下方均雕蔓連葉,花束圖形為中段紋樣。
玉器胎薄透明,是痕都斯坦玉器一大特色。此器壁薄透光,從外可透見碗內盛物,由內能外視碗壁花紋。因為坯體薄、強度低,製作過程中極易破裂,需工匠具備高超技藝方能製成。
由於胎體薄透,拿在手上十分輕巧,有輕若浮雲之感,清 乾隆皇帝曾多次作詩讚譽:「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薄於紙更輕於銖」。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亦有:「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為第一。」足見其在清代備受推崇。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