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沖鵬舉、驥驟龍飛
──持名念佛──
●木鐸

念佛三昧,義理玄妙,個人根器陋劣,難以窺其堂奧,謹將持名念佛略作整理,以資自省自惕。

念佛法門之殊勝──普被、帶業、不退

念佛法門第一殊勝,是可以「普攝群機」。凡夫有智愚利鈍之分別,不同法門適合不同根器之眾生,唯有淨土念佛法門兼攝上中下三種根機,不分智愚皆可修行。念佛法門第二殊勝,是可以「帶業往生」。眾生依惑造業,隨業受報,在惑業流轉中生死輪迴,在末法時代,若單仗自己戒定慧的修行,業盡情空方可了生死,少有人能成就。念佛法門第三殊勝,是可以「徑登不退」。只要信願持名,仰仗阿彌陀佛願力,決定往生西方,不再墮入凡夫,不再退轉。

「三根普被、帶業往生、徑登不退」,這是念佛法門勝於其他通途法門之處,怎可不信受奉行?

持名念佛之殊勝──鶴沖鵬舉、驥驟龍飛

念佛法門如此殊勝,而四種念佛法門中「持名念佛」更為殊勝。首先是觀像念佛,要觀阿彌陀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觀像念佛對著佛像,有順觀、逆觀、總觀、別觀等,閉上眼時像亦要在眼前,但常會間斷。其次是觀想念佛,要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有日想、水想、地想、樹想等,但凡夫的心太粗糙,極樂世界的境界非常細微,如此觀想甚難成就。再者是實相念佛,須上根利智的根機,才可契入真如本性,中下根機的眾生,無法做到實相念佛。可見念佛法門中的前三種均不易成就。

第四種是持名念佛,《彌陀疏鈔》云:「念佛往生,古稱徑路。而念佛一法,復有多門。今此持名,是為徑路之中,徑而又徑。」持名念佛就是執持彌陀名號,只要執持名號,便可與阿彌陀佛相應。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一句彌陀聖號能念到一心不亂,往生開悟後,即見實相。而其實行方式又至簡至易,所得利益又最為殊勝,可說是徑中徑又徑,所以《彌陀疏鈔》中將之喻為「鶴沖鵬舉、驥驟龍飛」。

持名念佛之實踐──今日方閒

持名念佛的要領,須具備「今日方閒」的心念。《竹窗隨筆》中寫魯麻子中年時聚集兒女,言:「吾將求閒。」要子女披麻帶孝引著棺材,自己隨行其後,至西湖別墅後,與子女告別,不再返家。並在門口書寫「今日方閒」,帶著棺材認真修行。凡夫汲汲名利,日不得閒,故無暇念佛。若能生死心切,便能不問俗事,頓消塵勞,則得「今日方閒」,日日持名念佛。

若無福報專志念佛,則可立住主業,隨分副業。主業是念佛求往生的道業,一定要念茲在茲,無時或忘。副業則是長養色身的職業,當隨分盡分。若要無時或忘,則家中當供佛立像,時時看見,刻刻提點。更重要的是早晚有二課,散課有定數。二課誠敬專修,使朝暮有軌。散課隨時繫念,使心無旁騖。二六時中,行住坐臥間,恆常將心念安住於阿彌陀佛名號上,久之功夫自然成片,菩提心得到法水沾潤,自能滋長發顯。

持名念佛之功效──性德漸顯

蕅祖云:「持名法門,雖似曲為中下,仍復最頓最圓。」又云:「悟此理而持名,則一稱一念,頓圓無上菩提。縱未悟而捻珠記數,矻矻窮年,未嘗不暗合道妙。」持名念佛,含有無上殊勝的道理,縱無法理解三昧妙諦,只要孜孜矻矻,佛號不斷,日久年深,自然熏染香氣,性德漸顯。

【圖說】持名念佛,至簡至易,往生後即見實相,蓮池大師喻為「鶴沖鵬舉、驥驟龍飛」。


【前期連結】念茲在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