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哀公六年(楚昭王廿七年,公元前四八九年),吳國攻打陳國,由於陳楚兩國的先君有過盟約,因此楚昭王決定救援陳國。
楚軍駐紮在城父,聽聞孔子帶領著弟子,就住在陳蔡兩國的邊境上,便派人前去禮聘孔子。孔子打算回禮拜見楚王。可是陳蔡兩國的大夫,擔心楚王見了孔子,會加以重用,便商議派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郊野,使無法前往,以致孔子在陳蔡絕糧受困七日之久。後來是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孔子才得以脫身免難。
楚昭王打算把七百里的地方封給孔子,令尹公子申(子西)認為不可。子西說:「孔子身邊的弟子,如子貢、顏回、子路、宰我……,個個都比楚國的官員優秀。昔日周文王在豐邑,周武王在鎬京,只不過是擁有百里方圓的君王,最終卻統治了整個天下。如今若賜孔子封地,一旦據有土地,又有賢弟子輔佐,這對楚國而言,絕不是好事。」昭王便不再提及此事,於是孔子又返回了衛國。
《左傳》哀公六年:這一年楚國天空出現了紅色雲彩,形狀像一群鳥圍繞著太陽飛翔,這景象持續了三天之久。楚昭王見此不尋常的天象,覺得奇怪,便派人去成周,向周朝的太史詢問吉凶。太史說:「這是不祥之兆,恐怕要應在楚王身上。不過,如果能舉行禳災之祭,便可將災禍轉移到令尹、司馬等大臣的身上。」
昭王不以為然,說道:「除掉了腹心的疾病,卻把疾病移轉到了四肢之上,不還是在同一個軀幹內嗎?對身體有什麼好處?寡人又怎麼可以讓他人代為受過呢?」就沒有舉行避災的禳祭。
起初昭王患病時,占卜的官員說:「這是黃河之神在作怪呀!」於是群臣請求昭王到郊外祭祀黃河之神。
昭王說道:「自三代起,諸侯的祭祀制度,祭祀範圍不得超越本國的山川。長江、漢水、睢水、漳水,才是楚國境內的大川,黃河並不在楚國境內,即使寡人無德,也不可能得罪黃河之神啊!」因此就沒有去祭祀。
孔子知道此事後,說道:「楚昭王明白大道理啊!他能中興楚國,保住王位,也是應該的呀!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只要自己帶頭遵循常道就可以了!」
楚昭王名珍(軫),九歲登基,在位廿七年(公元前五一六年至四八九年)。其父楚平王荒淫好色,聽信纔言,不但強佔了太子未婚妻,還逼走太子,誅殺太子師傅伍奢及其子伍尚。伍奢次子伍員(子胥)逃奔吳國,誓言滅楚,要為父兄報仇。這滿腔復仇的怒火,無異是給昭王接手的楚國,埋下了一顆不定時炸彈。
吳王闔閭採納了伍子胥的疲楚之策,先派兵不斷反覆的騷擾楚國邊境,以削弱楚國國力,待時機成熟,終於在昭王十年(公元前五〇六年),由孫武、伍子胥率領大軍進攻楚國,楚國節節敗退。不久楚國郢都淪陷,昭王出逃,在外流亡將近一年,後得秦國之助,才得以重返郢都。
面對被吳軍蹂躪後,殘破不堪的都城,開始重建之路。一方面整頓內政,戒除奢靡,團結宗親,嚴明紀律,一方面制定休養生息的國策,使楚國國力漸充,好不容易才從瀕臨亡國的危難中慢慢復甦。
但吳楚兩國間的戰爭並沒有終止,而吳師入郢及平王遭掘墓鞭屍的恥辱,始終深刻昭王心中,揮之不去。公元前四八九年的秋天,吳楚戰爭僵持不下時,心力交瘁的楚昭王,便在軍中病逝。
楚國盛行巫風,事事取決於占卜,但昭王卻能獨排眾議,拒絕將災禍轉嫁他人,又能謹守諸侯祭祀的位分,不祭不該祭祀的河神,所以贏得孔子「知大道」的讚譽,也成楚國中興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