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公醒公 大人繼明
雪公、醒公,兩位老師來自大陸在臺灣傳播儒佛中華文化,因著不同的因緣,影響並改變了很多人,包括兩岸同胞等很多人的命運和生命軌跡。
李炳南老居士,生於一八九一年,清末年間的山東省濟南,一九三七年起任職於曲阜孔子奉祀官府。一九四九年隨國民政府遷徙臺灣,孤身一人來到臺中,創辦了臺中蓮社等講經道場和公益慈善機構,在臺灣弘法住世三十七年。於一九八六年四月,以九十七歲耆壽往生。其間不曾離開過臺灣,也不再有與大陸親人相聚的機會,但深深播下了經教文化種子,教化了成千上萬的門生弟子,緇素信眾皆有,蓮友尊稱為「雪公老恩師」。老恩師離世至今已滿三十七年,每天都還是有很多人在談論著雪公老師怎麼說怎麼說……。
徐醒民老居士,生於一九二八年,安徽廬江人,一九四九年隨軍來臺。一九六〇年起,在臺中親承受業於雪公之門,且為雪公得力的弘法股肱,在雪公一九八六年往生後,繼承護持雪公各地的道場事業,不間斷地弘法、講經,直至二〇二二年六月,以高齡九十六歲往生。
雪公、徐醒民老師及周聖遊老師,被公推為蓮社前後任導師,他們來自大陸不同的省分,因緣際會到了臺灣臺中,皆是奉獻一生,殫精竭慮地弘傳經教,方才得以讓我等後生晚輩,有幸還能品嚐大法,接續一點文化傳承,得識慧命,於末法中得以安身立命。師恩浩蕩,無以名狀。
恭奉靈骨 落葉歸根
二〇二三年十月十三日星期五,經過半年多的籌辦,臺中蓮社諸蓮友,包括醒公家眷、弟子等一行四十六人,終於在下午三點會合於桃園國際機場,共同搭機前往大陸。由醒公長子隆華學長,恭奉醒公靈骨返鄉安葬,這是老師的遺願,落葉終得歸根。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此等意義是何其深遠重大!
由於醒公老師的德行感召,參加者除了四十六位臺灣蓮友,還有自大陸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河南、河北各省市,遠道而來的蓮友學生等二十人,其中有很多甚至之前都還不曾謀面,卻是主動前來參與。此情此景,確實見證了《論語》中孔子所說的:德不孤,必有鄰!
一路顛簸,全體一行終於在十五日上午,來到醒公安徽廬江祖墳之地。回想七十多年前,年僅十來歲的醒公,還是風華正茂的年紀,為響應參加全民抗日,毅然以滿腔熱血,由此走出家園故鄉;其後,因緣際會來到臺灣,遇到雪公老師,開始他日後一生己立立人、弘法講經的修學生涯。
經由醒公大陸親人的用心籌劃安排,透過簡單又莊嚴隆重的佛事儀節,得以讓醒公靈骨長埋於青山綠水的故鄉之野,奉安回到祖墳。弟子們以此聊表寸心,完成先師遺願,僅可算是回報師恩於萬一。參與大眾,亦均感深慰,仰視蒼天白雲,唯願恩師能於西方淨土,早日乘願再來,化渡有緣!
高山仰止 承先啟後
由於今日發達的科技和網路,以及兩岸政經情勢的和緩,才有可能在短暫的數日之中,順利完成這趟醒公靈骨奉安的行程,期間更有兩位老師的默默加被,相信每一位參加者,必然深有感觸。更望藉此因緣,讓兩岸各地的蓮友同道們,後續還能有更多、更深入的交流互訪與學習,這也是雪公、醒公二位老師宏大與期盼的心願。
雪公老師有詩云:「何日能移千萬樹,舟車回到歷山栽。」二師留下的身教言教,令人高山仰止,誰能移千萬法幢大樹者,不正是當下的我輩志同道合者嗎?子曰:「當仁,不讓於師。」我等敢不師法雪公、醒公,承先啟後,以減緩末法動亂之共業沈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