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指城牆,「隍」則是圍繞城牆的護城河,城隍原是城池守護神。清朝治理臺灣時,視臺灣為未開化難治之區,常藉神道設教,以補教化的不足。例如城隍爺,就扮演燮理陰陽,獎善罰惡的角色。這可從廟宇所懸掛的對聯,一窺其義。對聯的語氣甚為強烈,往往攝人心魄,令人不寒而慄,具有威赫警世的作用。謹擇錄幾座城隍廟對聯如下:
臺南市青年路城隍廟,創建於明永曆廿三年。對聯云:
嘉義市吳鳳北路城隍廟,創建於清康熙廿三年。對聯云:
高雄市左營區埤子頭舊城城隍廟,創建於清康熙五十七年。對聯云:
彰化市民生路城隍廟,創建於清雍正十一年。對聯云:
新竹市中山路城隍廟,創建於清乾隆十三年,為全省爵位最高的城隍爺,與嘉義、臺南、鳳山並稱為臺灣四大城隍廟之一。對聯云:
南投市中山街城隍廟,創建於清乾隆廿四年。對聯云:
澎湖媽宮城隍廟,創建於清乾隆四十年,廟門門額高掛「你來了」三字。
大門對聯云:
其他對聯云:
高雄縣鳳山市鳳明街城隍廟,創建於清嘉慶五年。對聯云:
宜蘭市城隍廟,創建於清嘉慶十八年。對聯云:
臺北市松山虎林街昭明廟,創建於民國十五年,奉祀臺北府城隍。對聯云:
屏東市都城城隍廟,民國四十三年創立,對聯云:
以上各城隍廟的對聯,都是呈現信仰與讚頌的意義,並且襯托城隍廟佐理陰陽、善惡果報的氣氛,具有獎善罰惡的作用。這種信仰,至今在民間依舊有它社會功能,是維繫社會祥和的心靈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