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釉尊.清 康熙
●封底設計/願捨

紅釉從元代開始燒製,屬於高溫銅紅釉瓷,釉色暗紅。明宣德年間發展成熟,釉色多呈鮮紅色。但隨後每況愈下幾近失傳,直至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西元一七〇五年至一七一二年),江西巡撫郎廷極奉派至景德鎮御窯場管理燒造事宜,仿明宣德寶石紅釉而燒出新品種,以其姓氏命名為﹁郎窯紅﹂。郎窯紅以銅為著色劑,是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艷的一種,對氣氛、溫度要求嚴格,釉面光亮,有「明如鏡、潤如玉、赤如血」的特徵,同時閃耀著玻璃般光澤。

此器為郎窯紅稀品,高二五.六公分、口徑七.三公分、足徑十一.一公分,撇口束腰頸、豐肩、足外撇,瓶形與觀音菩薩手持淨瓶相似,所以有﹁觀音尊﹂之稱。瓶口不規則脫釉,是郎窯紅作品的典型風格。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中。

(點選可放大)


【前期連結】國之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