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開創平民教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下,造就了七十二位賢弟子,分別在「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卓然有成,影響至今的教育。在《論語》記載中,可看出孔子對學生德性的培養,用辦事來磨練他們學以致用,以及寬厚仁愛之心。
宋代高菴善悟禪師,曾與一位掌管財政運輸的李都運使,談到叢林人才的栽培,高菴禪師說:禪僧沒有賢能與愚笨之分,關鍵在師長善知識的教導,委婉教誨他們崇尚德業,用生活歷練來激發他們的氣度才能,表揚獎勵並尊重他們所說的話,寬厚愛護來成全他們的品性操守。日積月累之後,名聲和實績都會有豐碩的成果。
因為人人都有靈明的本性,只有善知識殷勤的循循善誘,才能顯現其光芒。譬如還未琢磨的璞玉,拋棄了就是瓦石;經過良工巧匠雕琢磨製,就成了美玉。又如水的發源地,若壅塞了則沉積汙泥,有人疏通就成了清淨川澤。因此而知,像法及末法時期,不僅埋沒了賢才,使他們得不到重用,而為師者在「培養、育成、勸導、獎勵」四端,也沒有發揮到盡善盡美啊!
叢林昌盛時期的高僧大德,若生於末法時代,皆是被拋棄不可用的廢材。在末法沒有良師善誘即成為愚人,當興盛時期有善知識教導則成智者。所以說:「人皆含靈,惟勤誘致。」人人都有靈明的本性,關鍵在善知識殷勤善誘。由此可知,學習者的才能高下,與時代有無良師教育,關係密切。「好之則至,獎之則崇,抑之則衰,斥之則絕。」喜好栽培,學習者即從四方而來。能善加獎勵,學習者的品行就會崇高。反之,如果抑制他們向道之心,就會變得衰頹。如果經常斥責,那他們就徹底絕望了。這就是學習者道德和才能或消或長的原由啊!
雪公承襲印光祖師道風,倡導儒佛教育,於儒則教人「敦倫盡分」,於佛則勸人「專修淨業」,一脈相傳,創立臺中蓮社,開辦大專講座,栽培內典研究班,培育儒佛弘化人才。年屆九十一,還開設兩年一期的「論語講習班」,冀望學子深植德本,建立人格。有幸得蒙雪公「養育勸獎」者,果真珍而惜之,一滴雨,一滴溼,一輩子受用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