觚(音孤)為古代飲酒器、禮器,常與「爵」同時出土,圓體長身、侈口細頸,口與底部呈喇叭狀。早於新石器時代已有陶觚出現,平底無圈足。至商朝早期開始出現平底下加圈足之青銅觚。春秋時期觚的造型已與商周不同,至宋常將觚當作花器使用,明清時仿青銅觚瓷質花瓶已十分流行,時稱「花觚」。
此器高二三.七公分、口徑十二.七公分、足徑七.七公分、足高六.五公分,為青銅製鈴觚。全器瘦體、壁薄,腹部飾淺浮雕之細線獸面紋,獸眼不明顯,有圈帶紋作邊飾。器底有小環,透過圈足十字孔可見環中繫有舌鈴,手握器身搖晃便有鈴聲作響。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