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祖雪公教示持名念佛方法.上
●陳文卿   講述
●淑環、回風 整理
【圖說】一隻小小的螞蟻,可以舉起比牠身體重數十倍的石頭。信的深淺不同,生出來的力量就不一樣。

前 言

臺中蓮社設有數十個念佛班,每月第一個週六下午舉行大班會,安排專題演講,正副班長及蓮友多踴躍聽課。一一二年九月的大班會,邀請到陳文卿老師,講授印祖及雪公教示持名念佛的方法。整理如下。

為什麼要念佛

蓮社關懷組,在疫情前後,特別到寒舍關懷家母。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問家母一個問題:「老菩薩!你為什麼要念佛?」家母大聲地回答,關懷組蓮友一個個比「讚」,家母也很開心。

現在也想問大家:「為什麼我們要念佛?」那時候,家母回答這個答案的時候,我心裡想:「還好!我們念佛班教得好!」

大家知道這個答案是什麼嗎?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成佛度眾生。

多想往生極樂

接下來要問第二個問題:你有多想往生極樂世界?從零到一百分,有幾分?我們對信願持名、往生極樂,信到什麼程度?是深信不疑的信?或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信?

信的深淺不同,生出來的力量就不一樣。一隻小小的螞蟻,當牠的力量夠的時候,可以舉起比牠身體重數十倍的石頭。那我們的信,到底到什麼程度?

我想往生,和我一定要往生,有何不同?我想往生,是可有可無的態度,沒往生也沒關係;我一定要往生,就不一樣了!那是百分之百沒有商量的餘地。

我們現在來模擬:合掌念十聲佛號,然後,阿彌陀佛來了,要帶大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請問:您會毫不猶豫的馬上跟阿彌陀佛走嗎?會不會想說:「啊!我存摺的密碼還沒交代,都還沒跟我的孩子講清楚耶!」那這樣子就是問題。

一對老夫妻,每天都很認真地做早晚課,都祈求阿彌陀佛:「您一定要來接引我到極樂世界去唷!」很認真地祈求。孫子見狀想讓阿公、阿嬤開心,有一天就躲在佛像後面,當他們祈求完畢,他就很認真地說:「我來了,我要帶你們到極樂世界去。」結果兩個老菩薩愣在當場:「啊?阿彌陀佛來了!怎麼辦?」十秒鐘的暫停後,阿嬤說:「阿彌陀佛啊!您先接我的老伴去好了,我小女兒還沒結婚,等她結完婚,我再去。」

往生的試卷,不是一百分就是零分,請問這個阿嬤考幾分?沒有九十九分唷!往生這件事,沒有一百分就是零分。為什麼這位奶奶不願意跟阿彌陀佛走?這是她的問題,也可能是我們的問題。關鍵點可能是人或事,也可能是物。

這位奶奶很疼愛她的子孫,她念佛很久了,可是感覺都不是很得力。後來師長告訴她:「把孫子換成阿彌陀佛,你就成功了。」她雖然沒有一天到晚念著孫子、孫子,但心裡面真有。可是天天口裡念著阿彌陀佛,心中卻沒有。嘴裡念著阿彌陀佛,心裡是不是有阿彌陀佛?

做出什麼努力

第三個問題:「請問你為了往生這個願望,做出了什麼努力?」我們知道修行很辛苦,不修行將來更痛苦。如果你想解脫、想了生死,這條路一定要走。

今天分三部分來講──念佛三階段:沒事念佛、好好念佛(念佛方法)、歡喜念佛。

沒事念佛

沒事念佛:省察念佛與生活融合度如何?不論公事、私事,需用心專注,就是有事。除了有事,沒事就念佛。

沒事念佛,必要性有三:「念佛習慣的養成」、「時間投資最大化」、「陌生的變成熟悉,熟悉的變成陌生」。

一、念佛習慣的養成:

如典籍記載,有位妻子在門上裝鈴噹,勸先生聽到鈴聲就念一聲佛,每天如此,念佛和鈴聲結合在一起,變成習慣。後來鬼卒帶先生去地獄,償還命債時,鋼叉的銅片發出類似鈴噹的聲音,他馬上念南無阿彌陀佛!結果,就出現一朵蓮花,擋在他和鋼叉之間。而且因為這句佛號,往生極樂世界。這個習慣、這句佛號,救了他一命,甚至解救了他未來生生世世的苦。(詳見《釋氏六帖.鈴聲念佛》、《三寶感應要略錄.信婦言稱阿彌陀佛名感應》)

二、時間投資最大化:

大家想像,有一間銀行,每天早上都會在你的戶頭裡存入八萬六千四百,但是帳戶的餘額不能結算到隔天,沒用完的將全數刪掉。每天有這一筆,會花在吃喝玩樂?還是投資?還是布施?這是每個人的選擇。

大家應該知道,這等於每天的八萬六千四百秒,會怎麼運用?隔天就沒了,不會剩下一萬、兩萬,一切歸零。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所以把時間放在養生上,成就了健康的身體;用來學習,成就了智慧;用在家庭,便成就了親情;用來提升自己,成就了夢想。如果把這些時間投資在念佛上面呢?

就出世法上而言,古人說,流轉三界,是誰在流轉?其實就是我們一念的妄想在流轉。一天當中,如果有一個妄想,是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出現,要小心了,因為這個妄想開始在形成你來生的面貌。妄想就像工畫師,不斷畫著來生的相貌,生命結束時,這幅畫就完成了。如果用清淨佛號代替這些妄想,請問將來工畫師會畫出怎麼樣的一幅畫呢?大家應該心裡都有數。


【圖說】念頭就像工畫師,不斷畫著來生的相貌,生命結束時,這幅畫就完成了。

三、陌生的變成熟悉,熟悉的變成陌生:

大家還記得今天早上醒來,睜開眼睛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嗎?生活當中,我們也都會跟人打招呼,常說請、謝謝、對不起,甚至有時候會呼喊「哎唷喂呀」,這些都是生活中很熟悉的東西,我們可不可以都把它們變成阿彌陀佛?

有些老菩薩,拿起電話,就說阿彌陀佛!對於學佛的人,聽了會很高興;對沒有學佛的人,至少落下了金剛種子。這就是把生活滿滿的念佛化。

有一位師父帶著弟子,到一戶貧窮的居士家。這位女居士看到師父很高興,但是她家太窮了,實在找不出什麼東西來供養師父,所以就煮了一碗麵疙瘩,端出來放在桌上。師父看著就問:「這是什麼?」女居士心裡想,這麼粗糙的供養,心裡覺得慚愧,沒什麼好東西供養師父。弟子告訴師父:「這是麵疙瘩啊!」可是,師父搖搖頭,莊重地說:「不!這是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這位女居士聽了淚流滿面,因為她做麵疙瘩時,每做一個就很至誠恭敬念一句阿彌陀佛,所以這碗麵疙瘩裡面,有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

再來是對生活事的大小排序,孰輕孰重?最近有一個名詞:「碎片化時代」,就是溝通、傳遞訊息,變得更加多元,簡單而快速。因此,人們不斷地接收訊息,每接收一次,就被打斷一次,因此會覺得時間被切得很碎;然後會發現,似乎很難有完整時間,去接收一段訊息,時間變得零碎,資訊也顯得破碎。所以提醒大家,小心不要被手機給碎片化了。這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不要把時間、生活都碎片化了。

那麼零散片斷的時間,是用來看手機?或做其他事?還是念佛?這是每個人的選擇。你可以選擇放棄沉浮,也可以放棄選擇而隨從。只要認定是對的,雖然孤單,但會堅定的走下去,而不是跟著走那條大家都走的路。這是一個選項。

印光祖師跟我們說:「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念頭一起,即是阿彌陀佛,不管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默念,憶佛也好,隨遇而安;重點是,無處不念,無時不念。

淨業行人,聽聞淨土法門,當下就應該精進努力念佛,應當思維:人生在世,能有幾時?生命如石火電光,眨眼便過去;應趁未病未老之時,抖擻身心,撥棄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功夫,修一時淨業。若不如此,臨命終時,手忙腳亂,就後悔莫及了。

(待續)
【圖說】假設每天可以提領八萬六千四,會怎麼運用?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


【前期連結】上授下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