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復興佛教的因緣
●淨照

釋智僊尼師,河東蒲坂縣人(今山西永濟市),俗姓劉。六歲時,在蒲坂妙法庵出家,從小就恪守戒律。長大後通達禪觀,時常談到吉凶成敗,所說之事沒有不神奇應驗的。

他住在般若寺,恰巧隋文帝就在般若寺出生(注一)。此時正當夏季最炎熱的季節,乳母急忙用扇子為嬰兒扇風,嬰兒感到極為寒冷,差一點斷了氣,哭不出聲來。旁邊的侍者大驚。

這時,智僊尼師就近探視,說:「此兒有天佛保佑,不用為此兒擔心。」

尼師就抱起嬰兒,呼喚一聲:「那羅延。」後來就以「那羅延」為文帝乳名,梵語意思是「金剛不壞」。智僊尼師抱著嬰兒去見父親──太祖楊忠。楊忠是西魏隨國公、北周上柱國。嬰兒生母是呂氏。

智僊尼師告訴太祖說:「此兒天生超越群倫,不同尋常,俗家雜亂不乾淨,不宜留在俗世之家,入太學前,請讓我在寺院裡撫養。」

於是,太祖楊忠劃出一部分住宅做為尼寺,開了一個小門相通,把小兒楊堅委由智僊尼師撫養。

後來,思兒心切的母親呂夫人過來探視,抱起嬰兒,忽然看見手上的嬰兒竟然是一條龍,驚嚇失手使嬰兒摔在地上。智僊尼師正好從外面進來,將嬰兒從地上抱起來,不由自主地對呂夫人說:「妳為什麼要過來任意碰觸,傷害了我兒?使得我兒遲得天下幾年。」從此,由智僊尼師全權負責教養。

等到文帝年紀稍長時,智僊尼師暗中對他說:「你日後將大貴,有一天,你從太行山東邊回來,那時佛教已經被毀滅,要靠你復興。」

後來,北周武帝滅佛,智僊尼師才住到文帝家藏匿,俗服裡面穿著出家人的法服,持守戒律更加篤實。

這個時候,文帝果然如智僊尼師預言,從太行山東邊回來,成為天子,大興佛法(注二),而智僊尼師在此之前已經圓寂。

文帝登位以後,常常對羣臣提到,很懷念阿闍梨(注三)。文帝又說:「我因為佛法而興起,很喜歡吃阿闍梨醃漬的麻豆點心,真是營養美味啊!我的前身一定是個修道人。我小時候在佛寺長大,至今都非常喜歡聽佛寺的鐘磬聲,每次聽到,就想起小時候的快樂時光。」

(見《佛祖歷代通載》)

晉代道安法師曾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佛法要興盛,不能沒有國主的大力外護。智僊尼師以其禪觀神通,預知隋文帝天生具有端正猛健的資質,又營造出樸實的環境,悉心撫養教導,造就隋文帝護國護法的帝王之才。印祖云:「禮讓興而干戈永息,法運通而天下太平。」振興佛教,能照耀昏暗污濁的世間,對於淨化人心,實有莫大之裨益。證諸歷史,佛教愈弘揚的時代,國運愈昌隆;相對的,國家富強、政治清明,佛教也才能興盛。

【注】
一、《隋書.高祖本紀》記載:「西魏大統七年六月癸丑夜子時,生高祖於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
二、《釋迦方志》記載:隋高祖文皇帝,開皇三年,周朝廢寺咸為立之。名山之下各為立寺。一百餘州立舍利塔。度僧尼二十三萬人。立寺三千七百九十二所。寫經四十六藏一十三萬二千八十六卷。治故經(整理經典)三千八百五十三部。造像十萬六千五百八十軀(尊)。自餘別造不可具記。
三、阿闍梨:譯曰教授。新稱阿遮梨耶,譯曰軌範正行。可矯正弟子行為,為其軌則師範高僧之敬稱。
【圖說】智僊尼師,營造樸實的環境,悉心撫養教導,造就隋文帝護國護法的帝王之才。


【前期連結】無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