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之自是 不得之自是
●藏密

《北山錄》,是唐代 神清法師所撰,法師住梓州(今四川 三臺縣)慧義寺,寺在郪城之北,長平山陰,故書名「北山」。本書博綜儒釋道三教玄旨,南北鴻儒、名僧高士喜歡披翫。此書為理論體,頗似周 秦諸子,以三字或二字為題,如:天地始、聖人生、異學、外信……等。會性法師云:此書「會萃孔、老、莊、列、荀、楊、班、馬之言,而折衷以釋氏」。

書中論及「業」,與儒的「天命」,神清法師將兩者會通,於修學大有裨益。

《北山錄》說,我佛已具無漏淨業,八識轉成四智,故有業智力。如眾生個個容貌不同,言語有異,有人苦有人樂,有人享受尊榮,有人活的卑賤,有人長壽健康,有人短命夭折,何以有此差別?佛以業智力,明確道出其中的業因,可啟世人的迷惑。

每個人複雜的業因,連小聖羅漢也未必瞭然,何況是不及聖人之輩。常有人見善因不得善果,便張狂忿怒,自以為有一得之見,無人能比。率爾的否定有命這回事,不相信有「業因」,不相信有「業報」。

《禮記.中庸》云:「天命之謂性」,若能得善報,自然是好;若一時不得善報,也自然是好,始終相信天命即是如此。儒家稱「業」為天命,孔子安慰冉伯牛,你德行修得好,卻得惡疾,那就是:「命矣夫」。人的性命長或短,皆是天所賦予。得壽自然好,不得也自然好。相信業有因果,人有天命,這才是君子的本色。

「得之自是,不得之自是」,果真篤信天命業因,世間有何坎險邁不過去?如明末蓮池大師,所撰〈普勸念佛往生淨土〉,不管身處何等順逆境界,順境自然好念佛,逆境也好念佛,「無有一人不堪念佛」。文中列舉二十種情況,其中十六種情況,兩兩對照,互相迥異,卻都是正好念佛的時機:

一、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

二、若人有子,宗祀得託,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三、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

四、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

五、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六、若人處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處忙,忙裏偷閒,正好念佛。

七、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八、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

若家中富貴,有現成的享受,般般不缺,正好有閒來念佛。若人貧窮,人丁單薄,環堵蕭然,家裡空蕩蕩,正好念佛。家裡孩子眾多,不怕無人祭祀祖先,心頭不煩,正好念佛。若膝下無子,孤身無牽無掛,自由自在,正好念佛。子孫孝順,懂得奉養雙親,父母有此孝子賢孫,不是正好安心念佛?不幸生了逆子,轉念一想,正好免生恩愛,無後顧之憂,唯有拼力念佛而已!

身體安然無恙,趁著健健康康,咬定一聲佛。若四大違和,眼見生命快走到盡頭了,唯有念佛才是正經事。人到老年,光景不多,趁著有限餘光,專心念佛,正好為下場作最好的打算。若還年少力壯,精神清爽利索,此時念佛,最能攝心專注。

退休無事,閒居在家,少了許多閒雜事的干擾,有什麼比念佛更好的事?眼下若還在工作職場忙忙碌碌,也可以忙裡偷閒,把握零碎的時間,毫不浪費的念上幾聲佛,與阿彌陀佛常相左右。發心放下萬緣,出家離塵學道,即可專心辦道,每天將佛號成千上萬的念。在家居士,知家性空,家就是一座火宅,如何逃離火宅?唯有念佛求生淨土而已。

生性聰明,一聞淨土念佛法門,便知信願念佛是最聰明的選擇,曉得將一句佛號,無時暫忘的念。若生性魯鈍,別無其他本事,正好學習周利槃陀伽的精神,認真念佛,願以佛號莊嚴世界。

「富貴、貧窮」,「有子、無子」,「子孝、子逆」,「無病、有病」,「年老、年少」,「處閒、處忙」,「出家、在家」,「聰明、愚魯」,這八種相對的情況,人多喜歡前者的順利美好,而於後者則只有無奈接受而已。喜順者則往往樂在其中,而忘了念佛。厭惡逆境,又常怨天尤人,不知以念佛懺悔宿業。如此,這一生便空過了。

印祖云:「善得益者,無往而非益;甘受損者,無往而非損。是在各人之見解何如耳。」若能深刻瞭解《北山錄》這兩句:「得之自是,不得之自是」,則無一人,無一時,無一地,不堪念佛。


【圖說】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

【前期連結】還魂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