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鑽故紙
●會公

宋朝初年,報慈 文遂禪師,住報慈寺,名文遂。初學教理,下了許多工夫研究《楞嚴》,著有《楞嚴經注》。攜帶注解拜見清涼院 法眼 文益禪師,陳述自己對《楞嚴經》的心得,請為印證。

法眼並未翻閱,問:「《楞嚴經》中,不是有『八還辯見』(注)嗎?」

答:「有!」

又問:「明還何處?」「哦!明還日輪。」

再問:「日還何處?」文遂茫然無對,愣住了。

是啊!日還何處呢?法眼 文益就把注解燒了。(真可惜!害我無緣讀之!)

文遂當下省悟,從此,在法眼座下下死工夫,參禪開悟。

後有端師子禪師(師子 淨端)作偈云:

八還之教傳來久,自古宗風各分剖;
  假饒還到不還時,也是蝦跳不出斗。

《楞嚴經》傳來已久,到宋朝已有數百年歷史,傳來以後,宗門教下各作研究剖析,注疏不斷。「假饒還到不還時」,縱使如文遂,自認深符經旨,當被問及「日還何處」,猶無言以對。「也是蝦跳不出斗」,蝦既入斗,再活蹦亂跳,也跳不出米斗範圍。

如古靈 神贊之「終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我們都是鑽故紙者,但根性劣,不會參究,不鑽如何呢?現在連故紙都鑽不過去了。要如古人離文字相,徹見本性者,已屬鳳毛麟角,只好老實鑽故紙了。

(見《大佛頂首楞嚴講錄》)

【注】

八還辯見:

以所見八種可還之境,辯别能見之性不可還。八還:明還日輪、暗還黑月、通還户牖、壅還墻宇、緣還分别、頑虚還空、鬱𡋯還塵、清明還霽。

4-1.png
【圖說】要如古人離文字相,徹見本性者,已屬鳳毛麟角,只好老實鑽故紙了。


【前期連結】一句阿彌陀師友恩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