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忞禪師,清代初年臨濟宗的僧人,主持四明山 天童寺,順治皇帝召道忞禪師進宮說法,賜號「弘覺禪師」。《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奏對別記》記載一段順治皇帝與道忞禪師的對話,談及明代滅亡的情形。
順治皇帝說:「皇城西苑的太液池中,有一臺地,明朝稱為南臺,朕因其三面臨水,襯以亭臺樓閣,像座海中仙島,所以改名為瀛臺。而宮城北側有山,明代稱煤山。松柏遍布,鶴鹿成群,朕也將它改名,稱為景山。煤山就是明朝 崇禎帝自縊殉國之處。」話一說完,順治帝不禁流淚,發出啜泣、感嘆的聲音。
順治帝又嘆息說:「崇禎帝也是英明的國君,可惜無忠臣輔佐,採信大臣裁撤驛卒的建議,造成驛卒武夫起義。後不幸因李闖攻入北京城,在困窘急迫四面楚歌中,在煤山結束生命,實在令人可恨。明代制度的過失,在於文字法律太嚴苛,民情無法真實反映,與上位者聯絡通路被壅塞,造成上下分離,不免有隔絕遮蔽的禍患。而我朝則不論大小臣工,一律寬和平等,文字法律寬容不緊迫。朕召見臣下,常使臣下謁見時,直接討論、回答政事問題。由於這樣的應對,可以完全了解他們的才能和智謀,並且可以窺見一個人的虛偽或誠實,真誠或是巧辯。」
道忞禪師回答:「我皇御下,可說是聖人,才能通天下之情。而明代朝廷正好相反,當然最後招致滅亡。先帝崇禎帝也常因言辭過於喜怒無常,隨意任用或罷免臣工,實在缺乏知人鑑別能力。」
順治皇帝又說:「能知人才是明智,自古以來就是難為之事,怪他不得。崇禎帝極為聰明,卻不相信佛法,毀棄宮中累世尊奉敬事的佛像,命人用麻繩及鐵索拖曳出宮,他如此輕慢神明。在我朝,對於三寶,決不敢稍稍有輕忽之事。」
道忞禪師回答:「所幸皇上及國家皆尊崇佛像,道忞與天下僧侶,得以安於山水之間修道,這真是竭盡一生修行,也無法報答皇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