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源自西洋,最初是一個鏡片的單式顯微鏡,音譯「僾逮」,意指凸透鏡、放大鏡,非指現今實驗使用的顯微鏡。初期數量少且珍稀,至明代晚期,隨傳教士及貿易引進中國,於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已廣為流行。
此器徑十二.五公分,為透明玻璃圓鏡,兩面微呈凸面,鑲嵌於木框內,並以錦袱、錦匣收貯。配置紫檀木盒,盒蓋鐫刻乾隆御製詩一首,詩云︰「玻璃製為鏡,視遠以堪奇。何來僾逮器,其名曰顯微。能照小為大,物莫遁毫釐。遠已莫可隱,細又鮮或遺。我思水清喻,置而弗用之。」並有「幾暇怡情」、「得佳趣」兩方印文。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