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卷語:
實無功德
●鞭鼓生

禪門有名的公案:

梁武帝見達摩祖師後問道:「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

尊者答道:「並無功德。」

武帝驚問道:「何以並無功德?」

達摩答:「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是很混亂的時代,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是在位最久的皇帝。他自奉儉約,勤政愛民,重用賢能,大力匡正前朝遺弊。並多次主持整理典籍,蔚為風氣。風氣所及,如《昭明文選》就是他的長子蕭統(昭明太子),召集文人學者所編輯的。

梁武帝在佛教史上,是一位難得的大護法,現代史學家錢穆先生,甚至評其為好皇帝。

然而值得深思的:達摩祖師竟說他「並無功德」。由於佛法的精髓,在於菩提心,因此禪宗認為,功德在於「修行之所成」,要達到明心見性,才有功德。梁武帝所行偏重於世間福報,僅只是福德。要真正出世間、了生死,才稱得上功德。因此武帝說他一心護持佛法,建寺、抄經、度僧等等,達摩祖師則認為並無功德。

我們走在佛道上,學習修行,也學習做功德。修行人如何戒慎自己言行舉止,使能有功有德,不枉費身心二力呢?

《勝鬘寶窟》卷上本言:「惡盡曰功,善滿稱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可見「功德」是以斷惡修善為主題,惡斷得愈完全,善修得愈圓滿,所感得的功德也愈大愈多。我們想作功德,也就該這樣老實作去。




【前期連結】地山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