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有一位小市民張斌,在崔尚書的廊房租屋過日子,以蒲心、蒲葉編織鞋子販賣,作為生活來源。
張斌喜歡修行,長年持齋念佛。晚上念佛,每念一串念珠,就以蒲鞋剪下的草鬚,取一根放在竹箱中。歲末除夕夜,拿到地藏殿的寶庫中焚化,這樣已經持續數十年了。
後來崔尚書脊背長了癰疽,發病過世。死後到了地府,閻羅王怒目細數他平日所作罪惡。
崔尚書說:「可以先釋放我,讓我回陽,再修福業來贖罪嗎?」
閻羅王說:「你在生前所積蓄的,都是造業得來的錢財,這裡用不上。向你租屋的張斌,在地府反倒是存有好幾倉庫的金錢,如果你能與他交易換來一萬錢,就可以贖罪了。」
崔尚書說:「請釋放我回陽,這件事容易辦!但是張斌一貧如洗,怎有這麼多庫錢?」
閻羅王說:「只要有人齋戒至心念佛一聲,地府就存入一金錢。若散心念佛一聲,也會存入一銀錢。張斌平日至心念佛,用蒲鞋的草鬚記數,數十年來,已經累積好幾倉庫的錢財。」
於是,閻羅王接受崔尚書的請求,放他回陽。崔尚書馬上找來張斌,告訴他:「你在地府積有金錢,可以兌換一萬給我嗎?」張斌極力說沒這回事。
崔尚書說:「你每日念佛,用草鬚記數,年底在地藏殿金爐焚化,因此累積在地府倉庫中,已存有好多金錢啊!」
張斌說:「是有這麼回事,如果真有用,就隨您的意思吧!」於是崔尚書讓人書寫疏文,以一萬銀元兌換張斌地府的一萬元,並請僧人代為焚化並回向。崔尚書的病就漸漸痊愈了。
張斌說:「我年紀大了,這一萬銀元用不上。」於是花了幾千銀元造了一座大橋,便民通行。又建了一座佛寺,方便接引眾生。當地人至今仍然感念張斌的恩德,稱橋為張斌橋。
(見《現果隨錄》)
寧波一小民張斌。住崔尚書廊房。業織蒲鞋。性好修行。長齋念佛。夜以蒲鞋剪下草鬚。念佛一數珠。即記一莖。裝竹簏中。每歲除夕焚地藏殿寶庫內。已幾十年矣。適崔尚書患發背死。至冥府。冥君怒目數其平日過惡。崔公曰。能縱我回陽。一修福業以贖罪乎。冥君曰。汝所蓄皆作業錢。此間用不著。汝租屋民張斌。反有金錢幾倉在此。能易一萬來。罪可解矣。崔曰。但釋我回。此事極易。張斌赤貧。何以致此。冥君曰。凡人齋戒至心念佛一聲。此間即注一金錢。或又散心念佛一聲。亦注一銀錢。張斌至心念佛。以蒲鞋鬚記數。積有幾倉耳。遂放崔回陽。立呼張斌告曰。汝陰府積有金錢。可兌一萬與我。張斌力言無。崔公曰。汝以蒲鞋鬚記數。燒地藏紙爐者是也。張斌曰。此誠有之。若果有用。但隨尊意。乃令書券以實銀一萬易之。請僧焚券回向。崔疾漸愈。張斌曰。吾年已邁。無用此物矣。乃以其銀造一大橋。費幾千金。復建一菴接眾。至今號張斌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