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論講錄.六十四
●簡智果 講述  
●孟昌、慧玲整理

頌文: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4-a-1.png
【圖說】極樂世界包羅萬象,就像如意寶瓶,能隨順眾生意,有求必應。
    (乾隆賜嘉慶如意瓶)

一切所求滿足

或問:行者發菩提心念佛,蒙佛力接引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其所受待遇如何﹖

頌文說:「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可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眾生,絕對不會有像羅狀元〈醒世詩〉中所說,那種尷尬、困頓場面出現!這二句合起來消文:西方極樂世界之眾生,心中所期望,所好樂之所有一切事物境界,統統都能稱心如意,心滿意足!也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包羅萬象,應有盡有的世界!就好像一顆摩尼寶珠(摩尼是梵語,此翻為如意),能隨順眾生之心意,有求必應。不但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有所請求,必能如願,而且在修菩薩道,成佛之大道上,也是有所請求,必能如願!

西方極樂世界,就如《大智度論》所說的「功德瓶」,又叫「如意瓶」,心中想要什麼,就能從瓶中現出什麼,滿足心中之要求!不像娑婆世界,不如意之事很多,無論是錢財、名譽、權位,或如意眷屬等等,雖人人希求,卻求不得,求不得則生起苦惱來,求不得苦像什麼﹖像被毒箭射中!

釋迦佛曾經對一位貪求無厭之國王,說了這麼一首偈頌:「趣求諸欲人,常起於悕望,所欲若不遂,壞惱如箭中。」心追求五欲之人,對於五欲總是生起多多益善之心,一旦貪求五欲之心不如意時,就會被這個貪欲之心所破壞,所惱害,好像被五欲之毒箭射中一樣,非常痛苦,這種苦即叫「求不得苦」。佛經上講「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只要心有所求,不論求得或求不得,統統是苦!何以故?因為求不得固然是苦,即使求得了,又害怕會失去,整天提心吊膽,患得患失,這即是苦啊!只有無所求,才是「安樂」啊!

茲說一則「求不得」的故事:

《雜寶藏經》卷二,有這麼一則故事,題目是「二內官,共諍道理—依王力活或依業力活」。

佛在世時,中印度的波斯匿王,有一天躺在床上休息,在半睡半醒之間,聽見兩位內官在寢宮內諍論一樁道理:

甲內官拿著扇子,站在國王的頭部旁邊說:「做國王的侍者,是依國王之力而活。」

乙內官拿著拂塵具,站在國王的腳邊說:「不!雖是國王的侍者,不過是依賴自己的業力而活。」

二人為此而爭論不休!國王聽了之後,贊同甲內官的說法,是依國王之力而活命的,所以就想獎賞甲內官。

於是國王就暗中派遣一位侍者,去對王后說:「國王等一下要派遣一位內官到王后這裡來,請王后賞賜這位內官衣服、瓔珞和錢財。」

果然不久,國王就派遣甲內官,拿著國王喝過而剩下的酒,賞賜給王后。

甲內官捧著酒,才踏出國王的寢宮,忽然流出鼻血,頭暈目眩,不能前往,於是私下就請乙內官代勞!乙內官來到王后那邊,王后就遵照國王之指示,賞賜許多金銀財寶、綾羅綢緞給乙內官。

之後,乙內官又回到國王的身邊,向國王報告,已經完成國王的吩咐,並且報告王后對他的賞賜。

國王一聽,就覺得很納悶!「怎麼會這樣呢?」就叫甲內官來問:「我不是叫你送酒去王后那邊,你怎麼沒去?」

甲內官說:「奴才捧著酒杯,才踏出寢宮,忽然鼻孔血流不止,感覺頭暈目眩,無法前往,所以奴才私下請乙內官代勞,請國王恕罪!」

波斯匿王聽了之後,恍然大悟說:「我現在才相信,佛說自作自受之理。一個人所受之福報,或罪報,確實是他自己所造的善、惡業力作主,不是天地鬼神作主、更不是國王我所能作主!乙內官說得對!人是依自己業力而活命的!」

為什麼要說這一則故事呢?若就一般宿命者的看法,認為人的一生,完全被命運所支配,行為永遠無法改變人生的際遇;是命中註定有的,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或謂萬般都是命,半點不由人。

但若就佛法觀點而言,是不同意宿命論的說法,而是主張因果論,或叫業果論,善惡業因,能招苦樂果報之理論。佛法告訴我們「業風所吹,不得自在」,善惡業力如風,吹襲一切眾生,或上升三善道,或墮落三惡道,半點不由人!所以佛法告訴我們,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注重在因地上下功夫,則善果自然不求自來!所謂:「端正者,忍辱中來;高位者,禮拜中來;六根具足者,持戒中來;健康長壽者,戒殺放生中來。」

總之,佛法云:「萬法唯心所現,一切唯業所感」,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佛法認為應當在因地(心地)上下功夫,不必在枝末上急忙苦追求,只要能在因地上,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則吉祥如意之果報,自然不求自來。反之,若不造善業因,雖拼命追求,也得不到如意果報。

以上的求不得苦,對比這二句偈頌「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此土眾生修淨土法門,若能發菩提心,信願持名,以此為修因,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必得一切所求滿足之妙果!何以故?以發菩提心,信願持名,與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之「利益眾生願」相應故!

或問:「阿彌陀佛之四十八條大願中,是哪幾條成就了『利益眾生願』?令一切眾生,所求滿足。」

根據隋慧遠大師《無量壽經義疏》,四十八大願可歸納為三大類:

一、攝法身願,又叫「求佛身願」。即法藏菩薩發願,我將來成佛時,我佛身之功德,壽命無量,並且光明無量遍照十方世界,具足一切諸佛功德,且十方世界無量諸佛,都要讚歎稱我佛名,否則我就不成佛!佛經上尊稱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阿彌陀佛之法身,含藏十方一切諸佛之功德,念一句阿彌陀佛之功德,就已包括了十方一切諸佛之功德,這都是法藏菩薩所發的第十二大願「光明無量願」、第十三大願「壽命無量願」和第十七大願「諸佛稱揚願」所成就的!這三條大願,即屬於「攝法身願」。

二、攝淨土願,又叫「求佛土願」,即法藏菩薩發願,將來成佛時,所成就的極樂國土,一土之中,即攝取了十方諸佛國土之精華。只要往生到極樂淨土,就是往生到無量佛土!所謂「生一土,即生無量土」。這是法藏菩薩所發的第三十一大願「國土清淨願」,和第三十二大願「萬物嚴飾願」,所成就的!這二條大願,即屬「攝淨土願」。

三、攝眾生願,又叫「利益眾生願」,即法藏菩薩發願,我將來成佛時,要攝取十方世界中,凡是發菩提心,信願念佛之眾生,往生到我的極樂國土來,都獲得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乃至一生成佛之利益!這些利益,都是其餘四十三條大願所成就的!

由此可知,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以攝眾生願,利益眾生願最多,佔了四十三條。

這三大類是互攝、互融、互不相離的。也就是說,阿彌陀佛在因地中所發四十八大願,每一條大願都是為了成就萬德莊嚴之佛身,都是為了成就清淨莊嚴之佛土,都是為了利益十方世界之眾生。

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說:阿彌陀佛萬德莊嚴之佛身,就是「酬因之身」,也就是酬四十八大願,所成就之佛身!(求佛身願。)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偈》也說:西方極樂世界開廓廣大的國土,乃是四十八願莊嚴建立起來的。(求佛土願。)

又善導大師在《般舟讚》(即讚歎般舟三昧樂之偈頌)說:「一一誓願為眾生」,阿彌陀佛之四十八大願,每一條願都是為了要利益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的。(利益眾生願。)

總之,阿彌陀佛之四十八大願,古德雖分為三大類,但是這三大類,彼此之間卻是圓融無礙的,不即不離的。


4-a-2.png
【圖說】波斯匿王由甲乙內官遭遇,說:我現在才相信,佛說自作自受之道理。人是依自己業力而活命的!

(待續)



【前期連結】往生論講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