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卅三
●吳希仁 講述
● 智光 整理


DSG-5.png
(點選講表可放大)
三、明證本跡者


【釋義】
約念他佛釋今文者:一專为憶,即指十方如來。一人專忘,即指迷倒众生。佛常逢見众生,众生常不逢見諸佛,故云:若逢不逢,或見非見。次喻佛憶众生,更與尋常憶念不同,直如慈母憶子。子今憶母,亦須如母憶子,方得歷生不相違遠。憶者,恆審思量。念者,注心一境。憶念若深,則有現前即見佛者,如遠公三見聖相之類是也。亦有當來乃見佛者,如臨終佛迎,乃至華開見佛之類是也。不惟得見果佛,亦去果佛不遠;如經所明,不退菩提,多有一生補處是也。

約念他佛

三種念佛,其他地方都是從「念自佛」開始。前面介紹四教十二種念佛法,乃至於所觀境的三種念佛,念自、念他、雙念自他,都是從念自佛先解釋,依照這個次第來。

這裡把它掉換過來了,「約念他佛釋今文者」,為什麼呢?其實祖師是有用意的。因為念他佛,最簡易、最方便,而且也是普被三根,一般眾生都用得上。所以先就念他佛來解釋經文。

二人喻

此處祖師的解釋,不必逐句逐字,主要是解釋重點。

一上來,是「一專為憶」。念佛的方法,譬如兩個人,一個人專門在憶念。就念他佛來釋經文,這個人是誰呢?「即指十方如來」,就是指十方如來。講如來,就是圓教義,如來是就「法身」講,不是「報身」,也不是「化身」。十方的如來,就是指圓教佛。

一人專忘」,另外一個人,專門忘掉、忘失了,是誰呢?「即指迷倒眾生」,就是指迷惑顛倒的眾生。

佛是專憶,所以是「佛常逢見眾生」。怎麼常逢、常見呢?因為佛的法身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一切眾生都含藏在佛的心內,佛當然是常逢眾生、常見眾生。

至於「眾生」呢?他迷惑顛倒,根本不知道有佛,常不逢、常不見,所以是「眾生常不逢見諸佛」。

經文說:「若逢不逢,或見非見。」「若逢不逢」,就是或逢、或不逢。或,就是有的。有的逢,是誰呢?諸佛。有的不逢,是誰呢?是眾生。「或見非見」,就是或見、或非見。這個句法是這樣,有的見,就是指十方諸佛;有的不見,就是指顛倒的眾生。

這是第一種比喻,二人喻。

母子喻

第二種是母子喻。「次喻佛憶眾生,更與尋常憶念不同」,怎麼不同呢?「直如慈母憶子」,簡直就跟慈母憶念她的兒子一樣。「子今憶母,亦須如母憶子」。能這樣,「方得歷生不相違遠」,才能夠一生經一生,再經歷一生,都不會跑掉。

這裡重要的是,該怎麼憶、怎麼念呢?

憶者,恆審思量」。恆常的審,仔細地來思量佛。「恆審思量」也就是明記不忘,這是雪公根據《百法明門論》給的注解。

念者,注心一境」。就是專注其心在一個境界上,這不就是念茲在茲嗎?

必定見佛

所以「憶念若深」,憶佛、念佛如果是深刻的念,「則有現前即見佛者」,就會有眼前就能見佛的,得這個利益。現前,就是指平常時候,往生之前。見佛,有的時候在定中見佛,有的是在夢中見佛。

舉實例,「如遠公三見聖相之類是也」,就好像開創蓮社的淨土初祖|東晉慧遠大師,他往生前,就曾三次在定中見到阿彌陀佛的莊嚴相,他都一直默而不宣。等到臨終時,才對侍者透露出來,因為這個時候已是第四次見了,他知道將要往生了,這個時候才透露。這是現前見佛。

亦有當來乃見佛者」,當來就是指臨終時,或是往生後,到了極樂世界去,都是屬於當來。

所以說「如臨終佛迎」,例如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來接引,這個時候當然面見到佛。

另外還有,「乃至華開見佛之類是也」。到極樂世界以後,在蓮苞裡,就像《十六觀經》所講的九品往生,華開見佛的時劫,長短不同。

最短的,上品上生,一去,屈伸臂頃,就是把手臂一彎屈一伸直,這麼短的時間就華開見佛,這個最快速。如果是下品下生,那得經過十二個大劫。所以時間長短不一,但是最後也都能華開見佛、悟無生忍。見佛就能得到大利益,一見佛就能夠大徹大悟。

不惟得見果佛」,不但能夠見到已經證果的阿彌陀佛;自己「亦去果佛不遠」,就是經文所講的「去佛不遠」。去佛不遠的佛,就是指自己成就佛果,亦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距離成就這個佛果,也就不遠了。

如經所明,不退菩提,多有一生補處是也。」這個經是專指《阿彌陀經》,經中本師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聽到《阿彌陀經》,依照這個方法修持;「及聞諸佛名者」,還有聞到十方諸佛的名號;那麼,「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就可以被諸佛所護持、所憶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即指佛果。

既然對佛果得到不退轉,那麼要成就佛果就快了,所以說去佛不遠。何況《阿彌陀經》中又說,「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還有很多到極樂世界去的人,一下子就證到了一生補處,就是等覺菩薩的地位,這叫橫超上三土。所以這個法門成佛快。

4-c.png
【圖說】「憶念若深,則有現前即見佛者。」東晉慧遠大師,曾三次在定中見到阿彌陀佛的莊嚴相。

(待續)



【前期連結】念佛圓通章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