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要解》研討紀實
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
(依報妙).廿九
●雪窗研學小組
【經文】
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要解】
四正勤:一、已生惡法令斷。二、未生惡法令不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長。
〔研討〕
問:「未生善法令生」,請舉例。
答:《毗婆沙論》說:「未生善令生,如鑽木出火。」
例如慚、愧,慚是慚己,愧是愧他。對不起自己的良心,是慚;對不起別人,是愧。
我們看到別人有善法,一般人的心態是忌妒,這是比較惡質的;見賢思齊,那是最好的;中間一層是高推聖境、甘居陋劣,這是印祖常呵斥我們的。
「鑽木出火」是很好的比喻,要如何鑽,火才會出來?要「數數修習」,這在四正斷中是「修習斷」,要不斷的修鍊、練習。
要注意這個「數數」,不是學一次、練一次就會了,是要數數修習。任何一個善法要生根、發芽,一定要數數修習,所以稱修習斷。
問:「未生善法令生」,有立志發願、數數修習、鑽木出火等方法。但大部分的人一開始不想鑽,當然就不會想要數數修習,應該如何是好?
答:雪公在《阿彌陀經名數表解》中講到「善令生即菩提生芽」。想鑽木出火,必須先發菩提心,這是最根本的動力,之後才能讓善法持續不斷。
菩提發芽了以後,才會想要去做,做到最後的菩提果。所以整個過程當中,發菩提心是最基本的。為什麼要去做一件善事,因為有願,這是我的本務,我甘之如飴。
雪公說「菩提生芽」,譬如念佛,有的人念佛是為得福報、消災難。又有些人是要離苦得樂,要了脫生死。再來有一種人,念佛是為了成佛,就會努力的把佛號的純度、持續度,一直精進下去。
問:請問善法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要數數修習?
答:善的定義,依《成唯識論》云:「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順益者,順是順於正理,益是益於自他。意即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均能順於正理,利益自己及眾生者,即為善法。
要知書才能達理,知書的人才知道,順理能活得平安自在,知道行為是善,才能利己利他。
孔子曾說過:「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要活著健健康康、平安吉祥,就是要「直」、要善;走歪理、走旁門左道,也能苟活,但那是僥倖。
《尚書》云:「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走不善的路一般是「從逆凶」,順從逆道,背逆正道,那就是凶惡、險惡。而「惠迪吉」,順著正道的人,就會吉祥。如影隨形,如響應聲。如果知道在世間行善法可以得吉祥平安,行惡法就凶險,那都會喜歡善法。
問:「已生善法令增長」,在四正斷中是什麼?而在《毗婆沙論》中的比喻為何?
答:「已生善法令增長」在四正斷中為「防護斷」,而《毗婆沙論》比喻為「如溉甘果栽」。
問:已生善法為何會枯萎?我們在極樂世界種了一朵蓮花,為什麼會枯萎呢?有些欣欣向榮,有些卻奄奄一息,原因為何?
答:枯萎是因為「放逸」。修防護斷,就要遠離放逸。見聞善法,為什麼不會增長,而讓它枯萎呢?大部分的原因就是放逸,沒有防護。
問:放逸,善法會因放逸而沒有增長,甚至枯萎、消失,蕩然無存。那麼何謂放?何謂逸?
答:「放」,即孟子所說「求其放心而已矣」的放。原來抓得很牢的善法,把它放鬆了,鬆開、放手了。
〈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逸」是什麼?逃逸,逃得無影無踪。本來見過善法了,放手鬆開,善法逃得無影無蹤,之後完全不知道善法。
如何讓善法能夠持續增長,要不放逸。不放逸就是「如溉甘果栽」。
問:色法要有親因緣、增上緣。已生善法,有種子了,是親因緣;接下來,要有哪些增上緣,善法才能增長?
答:以種植物來講,要有水、陽光、肥料。以修行善法來講,已知善法,要想在心裡面生根,然後發芽,當「如溉甘果栽」。自己不能放鬆偷懶,隨時要留意,常常澆水、灌溉,植物才會生長。
問:善法為何有不放逸及精進?此二有何不同?又有什麼互相為用的地方?否則為什麼有了精進,還要有不放逸?
答:「已生善法令增長」,要不放逸,著重在維護。精進是根本還沒有這個善法,要長養。
善法生了以後,要防護,要維護。若種了善法,但疏於維護,這就是放逸。有些人剛開始聽聞佛法就勇猛精進,但後來不能發長遠心,原因就在沒有維護。
試舉一例,剛開始生產的商品很好,標準局核准符合國家標準。送檢時不錯,但接下來為什麼會出問題?負責的單位沒有維護、沒有檢查,原本良好的貨品就變質了。
我們學佛的過程也是如此。剛開始聽聞到佛法很高興,勇猛精進;但是到後來沒有好好的維持,沒有好好的保護,原先精進修來的東西,就流失掉了。
問:四正勤中,哪一個比較傾向精進?哪一個比較傾向不放逸?或精進及不放逸都包括了?
答:在《百法》解釋上,不放逸以精進為體,在精進的過程當中,另外訂一個不放逸。所以修行是以精進為主體,在斷惡修善精進的過程中,設定一個不放逸。這兩個雖然都是精進,但是特性不同。
在斷惡修善的過程當中,精進是著重在心態的勇猛強悍,對斷惡修善,表現出勇猛強悍的特色。
不放逸在防止放逸。一件事做了以後,惡端可能會出來,就要防止惡念再產生;或是善已經生了,要防止不能繼續修的狀況。所以,不放逸著重在心態上防惡,以及繼續修持。
《阿彌陀經》經文中取兩尊菩薩,一位是常精進菩薩,一位是不放逸菩薩(乾陀訶提指不休息)。一個傾向於常精進,一個是不休息。
這樣配合起來就知道,我們在用功四正勤的時候,一個是強悍,一個是防及修。
(待續)
【前期連結】《彌陀要解》研討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