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蘭自結山川秀 松柏常留天地春
──莊太史陔蘭傳略
●摘自《山東省省情資料庫》


5-1-1.png
【圖說】莊太史邀雪公編纂《莒志》,後推薦入孔府任祕書。

莊陔蘭(一八七〇~一九四六)字心如,號春苔,大店鎮大店人。曾任清廷翰林,雪公以「太史」尊稱。幼讀家塾,清光緒十二年縣考中童生,翌年在沂州府中秀才,光緒二十四年中拔貢,放樂安縣(今廣饒)訓導。光緒三十年殿試中進士,入翰林院為編修,誥封朝議大夫。

共謀救國良策

光緒三十二年,莊陔蘭由翰林院保送,入日本法政大學法政專修科學習,其間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光緒三十四年學成回國,任山東法政學堂監督。此時他與師範學堂監督王墨仙(同盟會會員)及夏繼泉(清末登州總兵夏辛酉之子,即夏蓮居)合作,以師範學堂監督院為秘密集會地點,共謀救國良策。宣統二年,任山東巡撫孫寶琦的秘書。

宣統三年武昌起義後,全國多數省分回應,而山東消息寂然。徐子鑒(山東同盟會支部主盟)由日本回到濟南,聯絡莊陔蘭、夏繼泉等人運動「諮議局」(清代山東立法機構),迫使巡撫孫寶琦宣布山東獨立,斷絕與清政府的關係。十一月七日,山東各界代表大會在諮議局召開,大會鑒於諮議局已成為革命之障礙,遂予以推翻,成立「山東各界聯合總會」,推舉夏繼泉為會長,莊陔蘭、王墨仙為副會長。後夏繼泉赴京,聯合會工作由莊陔蘭主持。

山東獨立後,旅京山東同鄉會逆潮流而動,請清政府速派兵到山東鎮壓革命。莊陔蘭得知消息,急電北京有關方面,力陳山東危急情況,並囑轉趙秉鈞(清巡警部右侍郎,總攬警權),勸清政府萬勿派兵,才未成「內訌外患,外人干涉……不可收拾之局面」。

反對中日新約

民國元年八月,山東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國民黨山東支部成立,莊陔蘭為支部理事。後濟南都督府與煙臺都督府合併,莊陔蘭任都督府秘書長。民國三年,任山東省民政長官公署總務廳廳長兼秘書,並兼任山東圖書館館長。次年,當選山東省議會議長。民國七年,被選為第二屆國會參議院議員。

民國八年四月,山東各界公推代表赴京,反對「巴黎和會」讓日本繼承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莊陔蘭等代表赴京要求面見總統,痛陳山東人心激憤狀況,請政府力主正義。莊陔蘭等全體山東籍參眾兩院議員,又給中國駐歐專使致電:「乞拼死力爭,主張直接索還青島及鐵路礦山,並廢除中日新約。」並致電歐洲和會,拒絕承認袁世凱與日本秘密簽訂的喪權辱國條約。

總纂重修莒志

民國十四年孫中山逝世,莊陔蘭自此脫離政界。民國十五年,居青島嶗山廣善寺研讀佛經。民國二十一年回大店賦閑。一九三四年春,莊陔蘭應莒縣縣長盧少泉之聘,出任《重修莒志》總纂。一九三五年底定稿,共七十七卷。為解決出版資金不足,莊陔蘭訂出潤筆價格,賣字以補其缺。在其努力下,於一九三六年刊印成書。

是年,應孔府之邀,去曲阜任孔子七十七代孫孔德成漢文教師,在曲阜居住十年。

莊陔蘭擅書法,其代表作為顏體《重修定林寺碑》。喜藏字畫、金石,所藏精品有商朝「且辛劍」和漢代「上林瓦當」等。一九四六年九月,莊陔蘭在曲阜去世,葬于孔林。

5-1-2.png

【前期連結】口為禍福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