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以養正:陸桴亭論小學.四
●若古

六 藝

有人問:「六藝,童子年紀在十五歲以下,恐怕未必能夠學習。」

答:「這要先從研習禮、樂、射、御、書、數的文名禮節開始。『文』字則與『義』字有別,文是學習其中講述的事物,義是詳究事相中的道理。禮、樂雖然精微,然而《禮記》有說:『十三學樂、誦詩。』又說:『十三舞勺、成童舞象。』可見由簡略到精細,自有隨著年紀而遞進的方法。射、御雖然不是童子可以做的事,然而北方人與南方人不同。曹丕《典論.論文》自言八歲即學騎射,可見射、御也並非難事。至於書、數,尤其容易學習。」

古時候八歲入小學,《周禮》記載,保氏(注一)的職責是掌管培養公卿大夫的子弟,其中就教授他們六書(注二)。

漢朝興國時,蕭何起草律令,太史考試,學童能夠誦讀九千字以上,才有資格擔任史官;又以六體來檢試,考核最優的則任命為尚書御史、史書令史。六體即王莽時的六種字體: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書、鳥蟲書。所以他們都可以通曉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注三)。

由此可知,古人皆以「字」學做為小學(注四)的教學內容,所以人人都識字。而今風俗崇尚由天子親試的制科,人們務求快速獲取功名,最崇高可達到三公九卿的地位;卻往往看不懂古文、奇字,並且讀音筆畫也多錯誤,就是少了小學這一段工夫啊!

【注一】保氏:《周禮》的地官司徒之一,掌理教化,教以六藝、六儀。
【注二】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注三】幡信:古人題官號於旗幟或符節上,作為符信,以傳達命令。
【注四】小學:古代語言文字學的傳統稱謂,包括音韻學(釋音)、文字學(釋形)、訓詁學(釋義)三種學問。

【原文】

或問:「六藝,童子十五以內,恐未必能習。」曰:「玩禮、樂、射、御、書、數之文。文字則與義字有別。文是習其事,義是詳其理。禮、樂雖精微,然《禮記》云:『十三學樂、誦詩。』又曰:『十三舞勺、成童舞象。』則知由粗及精,自有因年而進之法。射、御雖非童子事,然北人與南人不同。曹丕《典論.論文》,自言八歲即學騎射。是射、禦亦非難事也。至於書、數,尤易為力。」

古者八歲入小學。《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漢興,蕭何草律令。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御史、史書令史。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則知古人皆以字學為小學,故人皆識字。

今俗崇尚制科,人務捷得,至貴為公卿,而目不識古文奇字,且並音畫亦多訛謬者,少此一段工夫也。

禮 樂

人在少小時,沒有不好歌舞的,這乃是天籟的啟發、天性的觸動。歌舞,就是禮樂逐步發展的進程。聖人就著他們喜好歌舞的天性,來教導禮樂,所謂「因勢利導」,順著事物發展的趨勢,加以引導而達成目標。

今人教育孩子,寬容的或是流於放蕩,嚴格者又遏制了天性,都是不了解聖人制禮作樂的用意。如此想要蒙以養正,就很難了。

朱熹在《易經》「蒙卦」的注指出:「去其外誘,全其真純。」這八字最妙。孩童時期,就是外在的誘惑最能壞事。像是賭博、看劇之類,極為容易使人流蕩忘返。

善於教子,就會在環境上牽制阻礙,不使他們接近外在的誘惑。這就是《樂記》所謂的「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不使姦聲亂色,在耳目留停,使耳目不聰明;不使男女淫樂、無序的惡禮,連接於心術,心不存此念。然而,最重要的是在端本清源,從根本源頭上清理整頓,澈底解決問題;假使父兄不做不合乎禮的娛樂,那麼子弟自然無從見聞、接觸了。

【原文】

人少小時,未有不好歌舞者。蓋天籟之發、天機之動,歌舞,即禮樂之漸也。聖人因其歌舞,教以禮樂,所謂因其勢而利導之。今人教子,寬者或流於放蕩,嚴者並遏其天機,皆不識聖人禮樂之意,欲蒙養之端,難矣。

朱子「蒙卦」注曰:「去其外誘,全其真純。」八字最妙。童子時,惟外誘最壞事。如樗蒲博弈,及看搬演故事之類,極易使人流蕩忘反。善教子者,只是形格勢禁,不使得親外誘。《樂記》所謂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是也。然其尤要在端本清源,使父兄不為非禮之戲,則子弟自無從得接耳目。


(全文完)




【前期連結】陸桴亭論小學.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