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所求滿足
還相回向願:消釋
接下來根據大本《阿彌陀經》(曹魏譯本)略作消文:
「設我得佛」:假若我法藏將來成佛時。
「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他方世界,諸佛所教化國土中,若有發菩提心,信願具足,持名念佛的菩薩眾。
「來生我國」:往生到我所建立的極樂國土來。
「究竟必至一生補處」:最後必定到達大乘菩薩修因中最高階位,也就是等覺菩薩,只要再破一分無明,再經歷一番的變易生死,即可遞補佛位了!一生補處就是指等覺菩薩,像現在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就是等覺菩薩。
何謂「變易生死」?就是超出三界之外,聖人的生死。當知,界外聖人是分破無明、分證法身,無明一分一分破,法身一分一分證。因此,三界外聖人也有迷悟的遷移,迷時如死,悟時如生;這種依迷悟而論生死,即叫「變易生死」。
若是三界之內六道凡夫,生死則是依壽命之長短、身體之成壞而論生死,叫分段生死。
「除其本願,自在所化」:本願,宿世本願也。有些菩薩在過去世發願,不執著要求一生補處,他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證得阿鞞跋致的地位之後,馬上就要回入娑婆,廣度眾生,不願意在極樂世界,成為一生補處的菩薩。這類菩薩悲心很重,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急著要回來廣度眾生;我法藏將來成佛時,也要去護持他們,讓他們都能自由自在的,隨心所欲的,造作教化眾生之事,沒有一點障礙。
這一類悲心極重,乘願再來的菩薩,他們弘揚正法、教化眾生情形如何?
「為眾生故,被弘誓鎧」:他們為了度化眾生,身上披掛著四弘誓願做成的鎧甲(護身鐵甲),勇猛精進,無所怖畏,進入生死苦海中,救拔眾生。
「積累德本」:德本就是善根。這一類悲心甚重、乘願再來的菩薩,勇猛精進、不疲不厭,聚集累積善根功德。
「度脫一切」:超度解脫一切眾生生死大苦,令一切眾生,都獲得了脫生死的大樂!
這一類悲心甚重、乘願再來的菩薩,如何去「積累德本」,廣種善根呢?
下文云:「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他們能在一念之間,普遍到十方世界諸佛國土去遊行教化,修菩薩六度萬行,利益眾生。並且常以四事(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恭敬供養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修福修慧,積累德本,廣種善根。
「開化恆沙,無量眾生」:這一類悲心甚重、乘願再來的菩薩,在十方世界諸佛國土,遊化過程當中,開示教化如恆河沙數的無量無邊眾生。
「使立無上正真之道」:使這些眾生,統統安住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上,永不退轉!「無上正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翻譯。
此段,根據大本《阿彌陀經》趙宋譯本是:「若有菩薩,以宿願故,入生死界,作師子吼,利益有情,我令隨意而作佛事。」
假若有些菩薩,因為過去世,曾經發願的緣故,不願意在極樂世界成為一生補處菩薩,急著要回來進入生死苦海中,說法利益眾生(即乘願再來)。他們說法時,因為具備了四種無畏,說法的音聲,就好像雷震一樣,一切邪魔外道都降伏,不敢吭聲;好像師子一吼,百獸都銷聲匿跡,隱藏起來,不敢有任何動作。
總之,這些乘願再來的菩薩,個個都勇猛精進,具大威德,有大神通,能夠在一念之間,普遍到達十方世界諸佛國土,行菩薩道教化眾生,令一切眾生,都安住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上,永不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