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要解》研討紀實
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
(依報妙).卅一
●雪窗研學小組

【經文】
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要解】
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名念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名定根。爲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於苦等四諦,名慧根。
 


 〔研討〕
問:五根中的信根,與欲如意足,是否有先後次第之差異?
答:在《百法明門論》,信是「於實德能,深忍樂欲,而為體性」。在作用上是「對治不信,樂求善法」。欲是信的作用,故先信再起樂欲。
  在唯識裡面講「信為欲依,欲為精進依」,信是欲的依靠,欲是精進的依靠。有了信以後,欲就會產生。所以說信願行,信在前,然後願。「欲為精進依」,想要了以後,才會精進,所以有信、有願,然後有精進。
  例如生病,想解決生病的問題,相信念佛可以使我沒有病,所以來念佛,不生病是欲的對象。這和喜歡念佛所以念佛,欲的對象不一樣。所以有信才欲,才精進,是我相信念佛,我喜歡念佛,然後精進念佛。
問:慧根,依《便蒙鈔》解釋「別顯四諦,各顯四觀,四四成十六觀」,則對慧根有什麼幫助?
答:《便蒙鈔》解釋慧根「別顯四諦」,因為四念處已修四諦,這邊慧根是四諦觀更清楚分明,因為每一諦都要仔細分別,四四十六,故有十六行觀。十六行觀在《法界次第》裡面有稍微解釋。
  苦諦下面的形相有苦、空、無常、無我。這四個形相觀清楚了,才能把苦諦觀清楚。
  集諦下面四個形相,是集、因、緣、生。因有六因生苦果,緣有四緣生苦果,集是起惑造業會招集未來的苦果,生是後來生起來生的果報。
  滅諦的下面有滅、盡、妙、離。滅是煩惱滅掉,盡是苦果滅掉,妙是涅槃一切法中第一,離指涅槃離開世間生死。
  道諦下面四個形相,是道、正、跡、乘。道,所修之法可以通達涅槃;正,所修之法為不顛倒;跡,所修之法為三世聖人所行;乘,所修之法能運載行人到涅槃,愛見煩惱不能遮止。
  這就是慧根所要觀的十六個內容。
問:請問我不會觀這十六個四諦,是否就不會有慧根?
答:慧要能夠長根,第一個要看有沒有慧?
  簡單說,藏教是以苦諦為初門,所以先「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以苦諦為入手。佛告藏教的眾生要遠離娑婆,娑婆世界是苦、空、無常、無我。不遠離娑婆,下輩子還是苦。佛常說苦、空、無常、無我,讓你遠離娑婆。所以只要能夠有遠離娑婆的心,就有慧根。
  如果有欣求極樂的心,那就有滅諦的觀法,在滅諦上面就能觀成功。滅諦是滅盡妙離,欣求極樂世界就是滅盡妙離。
  所以我們修淨土法門,是用另一種方式來說,只要能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就有慧根,有智慧抉擇。如果沒有發願,不想厭離娑婆、不想欣求極樂,就是沒有慧根。

4-g.png
【圖說】佛說苦、空、無常、無我,讓你遠離娑婆,否則下輩子還是苦。只要有遠離娑婆的心,就有慧根。

(待續)


【前期連結】《彌陀要解》研討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