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刷不發達,須靠手寫,一部經的流通,辛苦又費時。因此,古人寫經就是修行,恭敬異常,毫不馬虎。
《法華經持驗記》載:一位比丘尼發心寫《法華經》受持,請善書法者書寫,並談好條件,書寫前須沐浴更衣,進寫經堂焚香禮拜,而且每寫一字須閉氣,寫好透過竹筒把氣呼出窗外,再吸口氣快寫,很辛苦!六萬九千多字的《法華經》,好幾年才寫圓滿,再貯於寶函。好處在哪呢?這位比丘尼晚上讀經不必點燈,因經書有光,字旁空白處放光,這就是至誠恭敬寫經的結果。
一天,有位道士,也會讀《法華經》,到附近要為人讀經,忘帶經本,跟比丘尼商量,比丘尼尊重法寶,不肯答應;對方以焚燒寺院威脅,不得已含淚借出;因道士不敬,送回時經不放光,比丘尼恭敬懺悔,經二十一日,光又恢復了。
所以,佛法講求至誠恭敬,印光大師經常說:「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消一分罪業,增長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消十分罪業,增長十分福慧。」
今人漸無恭敬心,手不乾淨也拿經,這是不可以的。我十二歲住獅頭山勸化堂,住持達真和尚是飽學之士,對佛法很恭敬。有一天要我到大殿請一本課誦本,小孩無知,夾在腋下,被和尚呵責一頓,並教我如何捧經。
另外,老和尚的經櫥裡,大乘經如《法華》、《華嚴》置上層,小乘經典、律、論置下,這似乎太過了。因一部藏經根本沒這麼分別,不過,老和尚的恭敬心是值得學習的,這種恭敬,現在已難看到了。
(見《大佛頂首楞嚴經講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