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除病根
●履泰

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王陽明〈書正憲扇〉)

明代大儒,王陽明先生,文治武功兼具,他教育子弟,以仁禮存心,以孝弟為本、以聖賢自期。他說:「吾非徒望爾輩,但取青紫榮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誇市井小兒。爾輩須以仁禮存心,以孝弟為本,以聖賢自期,務在光前裕後,斯可矣。」在《傳習錄》,王陽明云:「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欲樹之長,必於始生時刪其繁枝﹔欲德之盛,必於始學時去夫外好。」

他對養子王正憲的期待是:「讀書,一切舉業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在〈書正憲扇〉,這麼訓誨兒子:

現在人最大的病痛,大多說來只是「傲慢」。各種罪惡,都是從傲慢上來的。傲慢則自以為高人一等,凡事自以為是,不肯屈服於別人。

為人孩子如果傲慢,必定不能孝順父母;當弟妹的如果傲慢,必定不能友愛兄姊;當臣子的如果傲慢,必定不能忠於國君。例如舜的弟弟象,不仁厚;堯的兒子丹朱,不肖無賢才,就是一個「傲」字,影響了他們的一生,做個極惡大罪的人,沒有辦法解救他們。你們為學處世,一定先要去除此「傲慢」的病根,才有進步的可能。

「傲」之相反為「謙」。「謙」字便是對症的藥。不但只是外表的謙遜,更必須是內心恭敬。凡事約束自己,多多退讓,常常看見自己的錯處,真心的接受別人的意見。為人子女能夠謙讓,就能孝順父母;當弟妹的能夠謙讓,就能友愛兄姊;當臣子的能夠謙讓,就能忠於國君。

堯王、舜王所以成為聖人,因為他們能謙讓到至誠極處。謙讓到至誠極處,便是所謂的「允恭克讓,溫恭允塞」,誠實恭敬,能夠謙讓,溫和恭敬,充實不虛。

兒子!以上所言,你要勉力去做,恭敬去做,千萬不要像伯魯對待他父親交給他的竹簡那樣,隨意丟失了(注)


【註】伯魯之簡:
  春秋時期,晉國趙簡子有兩個兒子,長子伯魯,次子無恤,不知由誰繼承接班。趙簡子把家訓寫在竹簡上,交給兩個兒子,要他們遵守家訓,修身養性。三年後,趙簡子檢測成績,伯魯已經忘了家訓的內容,連竹簡也弄丟了。無恤則隨口誦出了家訓,並且在父親問到竹簡時,隨手從袖籠裡掏出竹簡,呈給父親。因此,無恤被立為繼承人,這就是趙襄子。
8-1.png
【圖說】王陽明先生,勉勵兒子王正憲,為學不在榮華富貴,應力除「驕傲」習性。




【前期連結】心鏡書磨:AI時代背古文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