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倒請
●德芬

請辭,須三說者,二則不切,四則太煩。

發心求授菩薩戒,身心要如何準備?必須三業清淨,如法而請。詳見《菩薩戒羯磨文》,此文出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的菩薩地戒品。凡受菩薩戒者,最宜知之,故玄奘大師特別譯出單行,蕅益大師作釋。其中提到,若發心求受菩薩戒,須「無倒請」,以示珍重。

彌勒菩薩在《菩薩戒羯磨文》云:

  發弘願已,當審訪求同法菩薩。已發大願,有智有力,於語表義,能授能開。於如是等功德具足勝菩薩所,先禮雙足,偏袒右肩,膝輪著地,合掌恭敬。如是請言:「大德憶念,我如是名。於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薩淨戒。惟願須臾不辭勞倦,哀愍聽授。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既作如是,無倒請已……」

這一小段《羯磨文》,蕅益大師釋文如下:

發願求受菩薩戒時,應當仔細審查、恭敬尋訪求得具足菩薩戒的法師。

「審」者,對所求菩薩戒法師,應具之法精準詳實。

「訪」者,對所求菩薩戒法師,尋訪過程周遍懇切。

如果沒有精準詳實的審查,恐怕不是你需要的教授師。

沒有周遍懇切的尋訪,恐怕失去適合你的良導。

所謂「同法菩薩」,就是和我一樣發上求下化菩提心的得戒道人。

如果他沒有發上求下化的菩提心,怎麼能擔當菩薩戒的教授師呢?

再者,他雖然已經發了菩提大願,更必須具備隨機教化的智慧,才知道教法的力用。有智慧之力,才能加被於人,才能在語言表達和義理的詮釋上,善巧開合的教授指導於人,這就是依義不依語。所以能對受戒者的根器,給予相應的教學、隨其根機答其所問。具備這樣殊勝功德的,才能成為教授師。

已經找到教授師,還需要身、口、意三業專誠,殷勤禮請教授師。

先禮敬雙足,表示自己最極致的恭敬。

偏袒右肩,屈膝胡跪,表示自己的謙虛卑微。

「合掌」,表答自己一心向師,一心求受菩薩戒。

這樣才算身業清淨。

「恭敬」二字,就是意業清淨。

「如是請言等」,就是口業清淨。

「請辭須三說者,二則不切,四則太煩。」請師的言辭需說三遍,因為二遍不夠懇切,說四遍又太多了,所以只說三遍,這樣才合乎中道。

三業都是清淨的,如法而請,才稱得上是「無倒請」。

4-1.png
【圖說】民國一百年,蓮社慶祝成立六十周年,舉辦「梵網經菩薩戒會」。


【前期連結】妙悟自心 博學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