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週年本願重申與立場檢討 |
![]() |
兩週年本願重申與立場檢討 自從臺灣光復以後,臺灣的佛教,因環境的關係,自然也另換了一番氣象。佛教刊物,雖不算發達,卻也逐漸萌芽。在本年的今天,本刊已經是兩個週歲了,從表面上看,固是後起,其實他的因素卻不止如是。因著本刊編者作者,這批人員,皆是辦理過幾個佛刊的舊同事,追求起來,他們在五年以前,先從編印「覺群」結合,後來又改辦「覺生」,直到二年前的今天,覺刊另有大德們去刷新,才從覺生社退下來,又開闢了這個「菩提樹」。這樣一追求,本社的名相雖是新出,辦事的卻還是那批舊人,不過好像一個神識,出胎入胎,經過了幾次輪迴一樣。所以他雖改變了外形,可是秉性依然,夙靈不昧,他的誓願,總是絲毫未改,一切一切,還是本著夙願來做。 不昧夙因,不改本願,這是本刊編者作者,大家一致的信念。這本願無他,就是「弘揚淨土法門,建設人間佛教」。古德說過:「正法時期戒成就,象法時期禪成就,末法時期淨成就」。今值末法,要想「行持」速得利益,也只有遵從古德的訓示,度量自己的根器,自行化他的弘揚這一法門,其他自有 佛教就是佛教,為何加上「人間」兩字呢?這是因著佛法廣大,普被六道,不得不加以分別。因著人類所讀的佛經,其中的教義,多量是為人類設施的。其他五類,當然另有一番言語,或是一音設法。我們既是人類,就應遵從世尊在人間為人說的一切教法;提前腳踏實地,依教奉持。總括起來說,就是 因著上來這問題,不免與環境有些磨擦,這也是勢所必然的,不足為怪。所以不得不先選擇一個立場,不然就怕失了腳,要本著立場說話,就顯得好辯喜諍,性情執拗,要曉得內容的,才知本刊確是沉默寡言,忍辱柔和,因著對方往往說數十句,本刊才說一句,這是事實。環境中最感覺頭疼的有四條事,沒有解決辦法,且一時也得不到他的諒解。一、是外道,心存嫉妒,常無故的向佛教進攻。二、是學佛變成的外道,(止觀十云學佛學成外道),牢執著他那一套是對的,硬扯硬拉引導眾生反正教,去落空亡。三、是舊習太深的,他不曉得自己處在四面楚歌中,還是不乘不戒的頹廢,有時還在暗處;阻撓佛教 本刊這幾年,對付環境的立場,總括起來,有兩大端:甲、是對任何方面,一切妨礙佛教的言行,只取忠告,不取讎視。乙、是對教內的同人,不問他或隱或顯,凡是一切名聞利養的動態,皆與以默擯,決不看私情作違心的鼓吹。分開來說,就要按前列四項,逐條的記出來。使他擺在自己的眼前,或得或失,重新討論一番。更希讀者賜以指導。以備從今天起,再求將來的改善,或仍照這樣做下去。 一、外教或登報發言論,或散發傳單,或製圖畫,或直投函本刊者,或向各佛寺裏講演,無非皆是對佛教大罵特罵,編者為護教起見,雖然屢起與之周旋,卻是只取招架方式,不與還擊,只闢駁他某一人某一處的錯誤,決不涉及他的教義長短,且勸他宗教聯誼。 二、學佛變成外道者,因他們的作風,多非佛教軌範。社會上不明真相,總以為這皆是佛教事,便囫圇吞棗的毀謗佛教。編者曾引大目犍連、迦葉諸尊,來比擬他,又把外界的毀謗向他轉告,婉言勸他捨岐就正。但他們似乎對舊習的佛徒,煙酒肥肉看不慣,以為自己是清淨的,得真傳的,能成就的。除了不聽勸導,更來了許多惡的反響,編者都是道歉,陪小心。又稱他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仍希望有機緣再勸他放棄見取戒取兩見,入佛知見。 三、舊習太深的,他願作世間自了漢,本是個人自由,但求他不為眼前私益,阻撓正法進展,便是消極功德。他總是佛子,雖然他不認識環境,拿著好話當惡話聽,來找你的麻煩,卻也未曾向他表示過輕慢,仍是本著愛護熱誠,希望他警覺一切,勿再放逸。所以常講因果,常講佛菩薩的感應事對付他。果然他能相信,佛法不虛,因果不爽,一轉身便是正途。 四、受洋化衝動者,多數是些有為的人才,不過一時腦筋不冷靜,受了情感的支配,將來他會了解。這一時的洋潮,是錯誤的,決不能壓倒佛法,不必拿著佛法,像削足就屨的,去迎合洋潮。編者對這種事,是取默諫的態度。就是最好的朋友,凡有這類的文字,卻一概不與登載,有這類的行動,也一概不加讚歎。 菩提樹的夙願,已復重申明白,對付環境的立場,也皆檢討清楚。在這第三年的開始,又是明星東照的時候了。這棵樹下,是從世尊去後空閑著,或是又依圍了許多人,那就要從事實上去觀察。這還要看這棵樹的自力,假若根柢堅固,再加培養,自然技葉繁茂,蔭覆一切,那就不愁樹下無人。若是根淺無力,狂風驟雨的飄搖,自身尚怕經不起,那還說什麼蔭覆他人?但這根柢深固,固然依賴雨露滋潤,日光的熱力去發展。本質的不腐不蝕,更是唯一的條件,雨露日光就是讀者的贊助;不腐不蝕,就是作者編者的願力和立場。所以今天作一次檢討,要使自身警覺,使他此後,不自為是的起慢;也不懦怯畏首畏尾的消沉;更不被一切的誘惑,去同流合汙。誓要這樣去做。這再翻身來,希求讀者的贊助!希求讀者的指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