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極積極辯 |
![]() |
消極積極辯 五濁惡世,眾苦迫煎,欲離無由,忍而受之,此所以謂之娑婆也。我佛大悲,為與拔救,頻作不速之客,而來應化,累至此世,已達八千餘次矣。夫大教不尚空談,必有行以表之。故先棄富貴,獻身群眾,四十九年說法,多至三百餘會,即言即行,遂使教被十方,度生無算。然非止於是,虛空劫波眾生,三俱無盡,我佛大悲,乘願再來,正亦無有盡也。 為大乘根性者,說利眾法,則四弘誓願,四無量心,四攝六度,詳矣盡矣,已無有法,更加其上也。至力行時,財產妻子,頭目腦髓,均作布施,跳火坑,入地獄,在所不辭,縱救一箇眾生,而經多劫相隨,且不疲不厭也。 為小乘根性者,說不害法,則諸惡莫作,無欲求,無瞋恚,無惡言,此三業淨,已與物無忤,與世無爭,雖不明言利眾,實已陰利之矣。其力行標準,不置田產,不視女色,著糞掃衣,日乞一食,遠離憒鬧,依居林塚,飲必濾水,燈必加籠,徹底自損,至無可損,常懷慚愧,猶以為未至其極也。 綜觀世尊言行,教乘大小,或利眾,或不害,無不大公無私,心力俱盡。此就教體統論,非謂事或偶有,行僅一端而已。時髦者流,未窺門牆,輒詈消極,一人唱之,多人和之。嗚呼,此而消極,不知積極者,為如何耶? 若必雞鳴而起,孳孳焉,沽百世之名,屯一家之貨,攘掠爭奪,五欲奉身口,方得謂之積極歟?果爾,是積極於自私也。智者視之,正為意志頹廢,精神消亡,死於心者也。心死者,代哀之尚不遑,又奚暇與之積極消極,而置辯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