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五 科判

 

乙五   科判

此乃辨明文體,揭示章法之學,科者等類也,判者分析也,即就全文提其綱領,分其條目,使知井然有次,如觀掌紋。喻人身之骨骼脈絡,有總有分,總則脊椎大脈,分則百節千絡。總攝於分,分統於總,無不枝枝相接,息息相通,短篇若心經,巨帙若華嚴,各有章次,如繩貫鬘,不論頭緒繁簡,絕不雜亂支離。古人謂出言尚須有章,行文益重法度,是篇章之有科判,猶字句之有注疏。質言之,注疏者解釋字句之工具也,科判者解釋篇章之工具也。不明科判者,定不達乎章體,不達章體者,又安能述文也哉。惟科判功用,大半助於自修,故愈細而愈明,愈疏而愈通,甚至二句四句,皆立標目。若升座講經,雖須依之,祇宜標寫大段,不可全部搬出。蓋講說之要,貴乎充暢。倘處處停頓,解釋段落,勢必氣不連貫,失去精采,且過繁瑣,聽眾亦恐少趣生厭也。

丙一     樹式喻

析文而繩科判,固甚複雜,讀者辨明次第,亦不簡單,實則科判條理,本隨文段產生,文複而自複,文簡而自簡,非先有成見,故用複式組織也。然辨之之法,自有其道,譬如觀樹,應先從根而尋末,雖枝葉紛繁,不難得其結構。而樹之形若何,聊為說之。在初有根,根生本或一二,或三四,本各生幹,或多或少,幹各生多枝,枝各生多條,條各生多杪,杪各生多葉,葉各有多脈,葉間有多花,花中含多蕊,蕊中復含子,總觀渾然一樹,分觀則各有部位,各個部位,皆有所由來,亦皆有所發展,萬緒千端,無不連貫,色澤香味,不出一體。經之題,如樹之根也,序及正宗流通皆本也。每分中之大段、幹也,中段、枝也,小段、條也。其餘繁多節目,杪葉脈花蕊子也。明乎此理,始可言樹,明乎此理,始可以言文章也。

丙二     代表字

科判既如是複雜,欲求清楚,自必有相當設計,方能一目了然。古德採天干十字作符號,甲如樹之本,乙樹之幹,丙樹之枝,丁樹之條,戊樹之杪,己下各字,則葉脈花蕊子也。間有文理過繁,析之亦愈細,十干之字不足,又提十二支字繼之者。標題以高低為率,高者統攝低者。然亦有不分高低,一律平抬者,不可拘也。甲統若干乙字,乙統若干丙字,至被統之若干乙丙,僅第一之乙丙行,標出乙丙初字樣,後則只寫二三之數字而已。餘可類推,茲為易瞭起見,下舉阿彌陀經開首序分之科判以明之。

          甲序分為二 乙初通序 二別序
          乙初通序分二 丙初標法會時處 二引大眾同聞,今初
經文『如是我聞……祇樹給孤獨園』
          丙二引大眾同聞分三 丁初聲聞眾 二菩薩眾 三天人眾
          丁初聲聞眾分三 戊初明類標數 二表位歎德 三列上首名,今初
經文『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戊二表位歎德
經文『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戊三列上首名
經文『長老舍利弗……如是等諸大弟子』
          丁二菩薩眾
經文『並諸菩薩摩訶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丁三天人眾
經文『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乙二別序
經文『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今現在說法』(序分竟)
          古德知其複雜,恐費尋繹,亦有將全經科判,編為目錄,列於卷首者,前後
對照,較易清楚矣。茲仍以上列之科判,按古人編目方式,錄左以明之。前隨經
文列為平抬式,再列目錄舉高低式。
          目錄式
甲序分為二
 乙初通序
  丙初標法會時處
  丙二引大眾同聞
   丁初聲聞眾
    戊初明類標數
    戊二表位歎德
    戊三列上首名
   丁二菩薩眾
   丁三天人眾
 乙二別序
          按以干支之字,分列高低,則較平抬固已清楚易查,倘採用體系表式,似更醒目,茲依上列科判,擬舉如左。


                                                                                                                        回內典講座之研究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