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輕戒 ── 嫌恨他戒第十七



   
嫌恨他戒第十七

    若菩薩,於他起嫌恨心,執持不捨,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此是凡夫之根本煩惱。「嫌恨」是瞋恚之等流,他人有何缺點,或曾虧待我們,即經常嫌他,或互相得罪吵過架,從此銜恨,見面,目光即如刀箭般,要射入其心,可謂恨極對方,此甚要不得,對行菩薩道有大妨礙。因為在重戒中若犯瞋恨心、罪過很重,尤其菩薩,若動瞋恨心,眾生就會捨離,眾生捨離菩薩,菩薩如何度眾生呢?眾生稍有不對,即嫌棄他、恨他,甚至「執持不捨」,執持在心,念念不肯捨離。有人在幼年讀書時,與同學打架,到了五六十歲,看到當時同學,還會記恨,此即所謂執持不捨,如此「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此戒只有染污起,無非染污起,因嫌恨心罪過較重。

    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

  因嫌恨心為凡夫通病,而隨個人煩惱有輕重之別。若恨心煩惱嚴重,一時很難斷除,知道嫌恨心不好,也想辦法要斷除。但是為了要斷除。「彼」指嫌恨心的煩惱,而「起欲方便」,生起希望斷除這煩惱的種種方便來對治,「如前說」,如前文所說:即意謂我時時想辦法要對治,但這煩惱特別強,一時無法對治好,並非不對治,如此亦不違犯。此須有心對治,且是真正下功夫在對治,一下子對治不了才不犯。無開緣,若完全不對治,則是違犯。故吾人應時時想辦法,來對治嫌恨心。
  「嫌、恨」兩字意義不同。嫌是嫌人家之缺點,其中不一定有恨意。恨,必得與人有過節,發生衝突,如吵架、打架等,受到對方傷害,動了大瞋恨心,記恨在心,念念不忘,為何銜恨?乃思伺機報復,且要勝過以前所受傷害,有此存心即是銜「恨」。起瞋恚心時,會表現出怒眼圓睜之貌,過後恨在心裡,看到對方,心裡恨得牙癢癢的,外表卻若無其事,甚至還裝出笑臉。吾等既是凡夫,難免有此煩惱,不過有些人個性火爆發脾氣,就破口大罵,事後被罵者煩惱還沒過,罵人的早就沒事,回頭還跟你有說有笑,這種人沒有恨心,倒滿好的。有人記恨在心,久久平靜不下,則甚嚴重,千萬不可學此。有人為小沙彌時,曾聽一老和尚說一真實故事。言其年輕時,在故鄉為人做事。當時民生困苦,當佃農更苦,租稅很重,有一佃農因為連年天災收成不好,乃向地主要求減租,而地主不但不答應,還說沒照繳則將收回土地,一旦如此,佃農生活將陷入絕境,於是儘量想辦法繳完租稅。一連幾次都是如此,這佃農恨透了地主之沒良心,乃抑鬱成病,臨終交代兒子後事說:「我死後裝在棺材裡,你要在枕後邊開個小洞。」兒子說:「不可!開洞不好。」其父說:「你不知,不開小洞,我不能出來。」兒子說:「人死後怎能出來?」父說:「我恨死地主,活著無法對付他,死後要變成毒蛇,從小洞出來咬他,所以你一定要幫我開個小洞。」其子聽到此事,覺得太可怕了,怎能讓父親變成毒蛇。於是偷跑到地主那兒,跟他說:「主人啊!我父親病得快死了。」地主說:「死就死,有什麼關係,你跟我講,他能不死嗎?」他說:「不是的,我父親要我在他死後將棺材開個小洞,他要變成小毒蛇出來咬死你?」「真有此事?」「千真萬確,他是這樣交代我的。」地主一聽,怕被毒蛇咬,趁他還沒死,趕快去和他和解,就準備了一些酒菜肉等食物,到佃農家去,向他懺悔,說:「過去是我對不起你,讓你辛苦了,現在我要對你好,尚欠的地租不用繳了,你要放心,病才快好,我帶一些東西,叫你媳婦煮給你吃,你要趕快恢復健康。」這位老佃農幾十年來未見過地主好言好語之笑臉,一高興,病就好了一半,能爬起來了。
  當天,他家裡就把地主帶來的東西準備好,一起吃中飯。吃到一半,喝了一點酒後,老農夫覺得不太對勁,說:「我好想吐!」兒子說:「趕快吐,也許裡面有問題,吐一吐就好了。」結果一聲吐出來,是什麼東西呢?地主一看,嚇壞了,原來是一條小蛇!人還沒死,體內已長小毒蛇,今天若不和解,果真讓他死了,變成毒蛇必來咬他。老農夫經這麼一吐,病也就完全好了。佛經上說,因為瞋恨心,死後墮落變毒蛇之故事很多。而上面所說是真實的故事,人還沒死,小毒蛇已在裡面,就更加奇怪了。現在,我們也得找找看,體內有無小毒蛇,若有,趕快吐出來,因為我們都是凡夫,難免有貪瞋癡三毒的毒蛇,不要養在裡面,養大了,麻煩也就大了,趕快吐出來吧!我們學佛,就是要去掉這些毒素──
貪瞋癡,尤其是瞋恨心,最能障礙修行人的道業,故云「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瞋心。」千萬不可動瞋恨心。尤其我們都是修淨土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都是上善俱會一處,既然都是大菩薩,絕對不會有怨恨心,彼此都很歡喜,我們往生,是初學的菩薩,在好環境的熏習下,必定不會有貪瞋癡的煩惱,尤其瞋恨心更能迅速消除。所以,我們現在時時刻刻不忘念佛,就是要消除貪瞋癡的煩惱,可不能把瞋恨心的毒蛇帶到極樂世界去,大家要好好念佛,消除貪瞋癡的煩惱,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才是真正的究竟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