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逃鏡前影
印祖云:「近世殺劫之慘,千古未聞。況復水火、疾疫、風吹、地震、旱潦等災,不時見告。總因殺業以為緣起,致令世道人心愈趨愈下。由是天災人禍,相繼而興。如立鏡前,不能逃影。」這雖是祖師在五十多年前,所發出的警語,對照近況,「天災人禍,相繼而興」如出一轍。
在那曾是文明古國的伊拉克,無情的戰火才剛止息,跨洲越洋捉拿海珊的行動,卻還方興未艾。而非典型肺炎Sars的病毒,竟悄悄地在有華人的世界各地蔓延開來。臺灣民眾面對摸不清的疫敵,「害怕被病毒感染」、「害怕無藥可醫」、「害怕因此斃命」很原始的「害怕死亡」念頭,跟Sars糾結在一起,因而泛演開一連串抗爭、圍堵、揚言跳樓的脫序行為,而生氣、抱怨、恐慌、憂鬱的負面情緒竟如怒濤排壑,滾滾而來。
面對這相繼而興的人禍天災,我們該如何呢?
印祖又云:「天下不治,匹夫有責。使人人各秉誠心,各盡孝道,各行慈善,矜孤恤寡,救難憐貧,戒殺放生,喫素念佛。則人以善感,天以福應。自然雨順風調,民康物阜,決不至常降水旱瘟蝗,風吹地震等災。」祖師慈悲地告訴我們:「人以善感,天以福應。」若以生氣惱怒、怨天尤人等惡法,想消彌天災人禍的惡果,豈不等於緣木求魚?
我們要深信「慈善相感」的因果道理。在生活中勇於實踐慈悲,我們具有的「慈悲力」是無限的,絕不會因只具有固定分量,一旦用完,就再沒有多餘的了。慈悲會愈發愈多,所帶動的回響也愈大。這心法的體證,應該有助於冷卻我們沸騰的負面情緒,勇敢地面對瘟疫。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若欲不受苦果,唯有先斷惡因。吾等佛徒,既畏共業共感,則宜常修善因,以慈悲願力,化貪狠暴戾,縱是不能挽救大局,也還能求共中不共,正本清源就在這裡。 |